西西裸体做受视频_亚洲一级黄片在线播放_欧美另类AⅤ在线_在线日本有码中文字幕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chǎn)廠家
標語
聯(lián)系電話

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chǎn)廠家
聯(lián)系人:任金鵬

業(yè)務(wù)電話:18250514111

聯(lián)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wù)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fā)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國家級木材加工區(qū)東方大道1142號

佛教文化

佛教四大名山

發(fā)布時間:2019-08-23 15:39

我國佛教“四大名山”是指五臺山、普陀山、峨眉山和九華山。自南宋以來便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五臺山之為名山之冠,一是因為它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首席脅侍;二是五臺山的寺廟之多之大,實居我國眾寺廟之首;三是因為自云游之風盛后,它首先成為人們朝拜的圣地,而其他三山則是在宋末,尤其是明代才開始成為朝拜圣地的。


五臺山位于山西省五臺縣東北隅,從北岳恒山蜿蜒而來,由五座冊峰環(huán)抱而成。五峰聳立,高出云表,頂無林木,東、西、南、北、中猶如土壘之臺,故稱“五臺”。東臺頂若鰲脊,曾建有“望海樓”。東望朝陽,云波似海。據(jù)史記載,隋文帝曾下詔于五臺頂上各建一座寺廟,供養(yǎng)名稱不同的文殊菩薩。東臺原有“望海寺”。內(nèi)供“聰明文殊像”。南臺頂似覆盆,頂上建有“普濟寺”,供有“智慧文殊像”。西臺峰頂原來建有“法雪寺”,供奉“獅子吼文殊像”。北臺是五臺最高峰,臺頂上建“靈應(yīng)寺”,內(nèi)供“無垢文殊像”中臺臺頂上曾有“演教寺”,供奉“儒童文殊像”。


相傳五臺山是文殊師利菩薩應(yīng)化的道場。因為“歲積堅冰,夏仍飛雪,曾無炎暑”,所以又稱“清涼山”。北魏孝文帝時在此建寺,北齊時,五臺寺院達200余座。唐開元年間,立五臺山為“文殊信仰”中心,寺廟林立,盛極一時,師子國(今斯里蘭卡)、南天竺(今年內(nèi)印度南部)和日本等國的僧人也來此朝拜。敦煌莫高窟現(xiàn)有《五臺山圖》,反映了五代時期五臺山寺院的興盛場面?,F(xiàn)存寺廟臺內(nèi)有顯通寺、塔院、塔等39座,臺外有佛光寺、南禪寺等8座。五臺山還保存了大量的具有很高歷史、藝術(shù)價值的雕塑、碑刻、墓塔及佛經(jīng)等。


普陀山,在浙江省普陀縣,位于舟山群島的一個島上,號稱“海天佛國”,相傳此處是觀世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院。普陀山原名“白華山”,因漢代名人梅福曾隱居此世,又名“梅嶺山”。相傳唐大中元年(847)曾有一印度和尚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xiàn)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稱此地為觀音顯靈之地。佛經(jīng)有觀音在往南印度洛伽山之說,故略以稱此島。


五代時,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得觀音像取歸回國,船至些遇風不能前進,遂留像創(chuàng)建不肯去觀音院。自北宋以來,該山觀音信仰日盛,寺院漸增。明、清兩代更是大力興建寺院,著名寺院有普濟寺、法雨寺和濟寺等。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城西南7公里,因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得名。峨眉山包括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在四大名中,峨眉山以“秀”著稱,素有“天下峨嵋秀”之說。


峨眉山是佛教四道場之一。但在魏晉以前,這里卻多道家。在魏晉時開始建造佛寺。相傳晉時資冊僧明果曾于此降伏蟒患,眾道士因此舍道信佛,改觀為寺。佛教在山中建的最早寺廟,據(jù)記載為魏晉時肇公建的“黑水寺”。唐代,山中佛事大興,已有了六大寺,即:中峰寺、牛心寺、華嚴寺、萬年寺、黑水寺、靈巖寺。后因寺廟常被毀壞,就改“三云”、“二水”,即中峰寺為集去寺,牛心寺為臥云寺,華嚴寺為歸云寺,黑水寺仍用故名,萬壽寺為白云萬壽寺。


宋代,峨眉山被稱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宋人傳說,古時候一位采藥老人蒲翁,到峨眉山上采藥,見到普賢菩薩瑞相,后到今日的白水普賢寺事佛。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嘉州屢奏普賢菩薩顯相,于是差遣內(nèi)侍張重進前往峨眉山塑造普賢菩薩像。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又造巨型普賢銅像,建閣安置,并將白水寺改名為“白水普賢寺”。這樣峨眉山便成為普賢菩薩的圣地了?,F(xiàn)存建筑多為明、清建造,較重要者有萬年寺、報國寺、光相寺等。傳說光相寺是普賢菩薩示現(xiàn)的靈場。


九華山,位于安微省青陽縣西南40里。九華山在漢代稱“陵陽山”,梁代稱“積山”,唐以前稱“九子山”,唐天寶十三年(754)李白游九子山后作《望九華山贈青陽韋仲堪》。詩曰:“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持綠水,秀出九芙蓉……”把九峰比作九江上的九朵荷花,此后便叫九華山了。


    九華山相傳是地藏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傳說佛陀逝世1500年后,地藏菩薩示現(xiàn)為新羅國(今朝鮮中部)王子,姓“金”名“喬覺”,削發(fā)后號地藏比丘。唐高宗時,24歲的金地藏航海來中國,在九華山結(jié)廬苦修。當?shù)剜l(xiāng)老諸葛節(jié)等為其苦行所感動,發(fā)善心為之造寺。當時此山為閔公所有。閔公問地藏比丘要多少地,回答說要一袈裟寺,閔公答應(yīng)了,不料袈裟越扯越大,以致蓋盡九華。金地藏居此山數(shù)十年,唐玄宗開元年間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夜,召眾訣別,跏趺坐化,時年99歲。其肉身不壞,徒眾以缸殯殮,置入塔中。相傳山上聞名遐邇的“月(肉)身寶殿”,就是地藏的成道處。人們遂以這一天為地藏菩薩應(yīng)化中國的涅盤日,屆時舉行地藏法會。從明代起,金地藏作為地藏菩薩的化身受到崇祀。九華山便成為地藏菩薩的圣地了。山上寺院八十余所,其中以化城寺為中心,相傳此處為地藏菩薩成道處。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


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wǎng)友對本站評論
cache
Processed in 0.00667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