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羅桑扎巴是指誰?
2025-01-23
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
2025-01-21
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01-20
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大笑金剛 ...
2025-01-16
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發(fā)布時間:2019-08-23 10:35
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6),原名悉達多,姓喬答摩,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南部提拉科特附近)凈飯王的太子。在他出生后7日,生母摩托車耶夫人去世了,后由姨母也是繼母摩訶波者波提撫養(yǎng)成人。少年時開始學習文學、算術(shù)、兵法、武藝等多種知識和技能,皆能融會貫通。在幾次出外效游的過程中,年輕的王子發(fā)現(xiàn)了衰老、病痛與死亡等現(xiàn)象,引起了他對生命存在及其價值的深切憂思,加上受到當時盛行的沙門修行方式的影響,萌發(fā)了出家修行的念頭。為阻止他出家,凈飯王為他建造了適于春、夏、秋三季不同娛樂要求的三時宮殿,并在他16歲時為他安排了婚事,新娘是聰明漂亮的表妹耶輸陀羅?;楹蟛痪?,悉達多夫婦生下了兒子羅候羅。
悉達多太子
宮庭中的王子生活是燦爛美好的,然而宮外卻是另一番情景。悉達多王子所處的公元前6至前5世紀,古印度大部分地區(qū)進入了奴隸社會,但有的地區(qū)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或它的殘余勢力。在若干經(jīng)濟發(fā)達的地區(qū),鐵器已被普通使用,手工業(yè)已從農(nóng)業(yè)中分化出來,商業(yè)也有巨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批批的城鎮(zhèn),并以其中的一些城市為中心建立了城市國家。各國之內(nèi)通行種姓制度。婆羅門本是掌握吠陀知識、主持宗教儀式的祭司,這時已不再單純地以祭祠為業(yè),很多人除了收取布施外,還靠剝削奴隸來維持生活。剎帝利是當時新形成的專制國家的統(tǒng)治者,他們在建立和管理國家中要求無限制地擴張自己的權(quán)力以及最大可能地擴大自己剝削的對象,但是,由于傳統(tǒng)種姓制度以婆羅門地位最高,因而剎帝利在經(jīng)濟上和政治上與婆羅門發(fā)生了矛盾;為此剎帝利不得不從其他的種姓中尋求支持。吠舍種姓在當時已開始分化,其中一小部分人上升為富有的工商業(yè)奴隸主,而大部分則淪于奴隸的地位。首陀羅是當時受剝削和壓迫的種姓,被剝奪一切宗教和社會生活的平等權(quán)利,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通過逃亡、破壞水利設(shè)施、謀殺奴隸主等方式和奴隸主進行著斗爭。
與這種社會狀況相適應,當時地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躍,出現(xiàn)了百家爭嗚的局面。其中蔚為主流的二種社會思想,便是婆羅門教和旨在反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沙門思潮是當時自由思想家的各種觀點、派別的通稱,自由思想家們和追隨他們的人徒則稱為“沙門”。沙門常常過著與婆羅門不同的生活,或者以乞食為生,從事各苦行和瑜伽的修煉;或者從事各種社會職業(yè),如醫(yī)生、星相服務(wù)等。
與當時興起的城填國空相比,悉達多王子生活其中的迦毗羅衛(wèi)國只是一個仍然實行原始民主制度的部落。在諸國相互計伐、兼并的動蕩形勢下,迦毗羅衛(wèi)國承認拘薩羅國為宗主,日益面臨著被強國覆滅的威脅,朝不保夕。敏感的悉達多王感覺到了正在到來的亡國的結(jié)局,更深地體會到世事無常。因而,優(yōu)裕舒適的王宮生活和婚煙、生子帶來的暫時歡樂,最終未阻止悉達多對人生各種苦難現(xiàn)象的關(guān)懷與思索。為了尋得完滿的解答,29那年的確良個夜晚,他毅然舍棄了王位的繼承權(quán),悄然離開了妻子和家庭,出家作了沙門。
悉達多首先來到了跋伽仙人的苦行林,看到那里的修行是通過種種折磨肉體的苦行以求精神解脫,認為這種方法不能解決他正在思考的問題,第二天就離開了。南渡恒河后,他來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跟隨數(shù)論派的先驅(qū)者阿邏羅·迦羅摩以及鄔陀迦·羅摩子學習禪定,但仍認為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于是又來到尼連禪河附近的伽者山苦行林,期望通達苦修得到解脫。傳說他逐漸減少食物,直至每天只吃一谷一麥,或七天吃一頓飯;他以種子和草甚至是糞便為食,穿粗毛織成或用鹿皮、樹皮做成的刺激皮膚的衣服;拔除須發(fā),連續(xù)站立,從不洗滌;睡在荊棘、鹿糞或牛糞多身形消瘦、瀕臨死亡,卻徒勞無獲,終于悟出苦行無益。
釋迦牟尼-石雕苦修像
于是重新思考可能導致解脫的途徑。他想起青年時代在一次禪定中曾經(jīng)得到過身心的愉悅,覺得這或許是一種覺悟之道。修持禪定,要有一定的體務(wù)作基礎(chǔ)。為此,他在尼連禪河洗去6年的積垢后,進食了牧女所獻的乳粥。經(jīng)過調(diào)養(yǎng),體力有所恢復,就在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盤腿趺坐,端身正念,發(fā)愿“我今若不證天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經(jīng)過七日七夜(一說49天)的禪觀靜想,終于證悟得道。這時,他已35歲。至此,沙門修行者悉達多就成了覺悟真理的佛陀。由于悉達多出身于釋迦族,在他成佛以后,人們又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圣人”。
成佛以后,釋迦牟尼就開始宣傳自己覺悟到的真理。他首先來到波羅奈城外的鹿野苑,向曾經(jīng)陪伴他進行多年苦修的橋陳如等五人演說佛法,接納他們成為最早的僧眾弟子,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初轉(zhuǎn)法輪”。至此,佛、法、僧三寶具足,佛教正式形成。此后,釋迦牟尼通過各種靈活方便的方式,進行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足亦遍布恒河兩岸。在傳教的過程中,釋迦牟尼在各地組織起了許多僧團,得到了一些國王、大臣和富商的擁戴,并在我們的有力支持下建立了祗園精舍、竹林精舍等眾多的寺院,佛教力量日見擴大。公元前486年,80高齡和釋迦牟尼于傳教途中涅盤于末羅國的拘尸那加城外的婆羅雙林。相傳,釋迦牟尼的遺體經(jīng)過了火化,遺骨(舍利)被8個國家搶分并建塔供養(yǎng)。
釋迦牟尼涅盤,卻給世界留下了充滿睿智的人生真理。經(jīng)過后代佛門弟子的不斷整理與弘揚,佛教逐漸超越了古代印度的疆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