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羅桑扎巴是指誰? 2025-01-23
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 2025-01-21
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01-20
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大笑金剛 ... 2025-01-16
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發(fā)布時間:2019-08-23 09:45
北魏王朝遷都洛陽龍門的同年,國君孝文帝就在龍門山上,開鑿了龍門第一石窟——古陽洞。從北魏古陽洞開始迄于宋明,龍門斷續(xù)營造,時間累計長達400多年,在南北長約一公里的石山上,開鑿了2345個石窟,造佛像十萬尊。
北魏孝文帝是一個深慕漢族文化的國君,在北魏政權進入中原以后,他提出了鮮卑族漢化的主張,孝文帝民族融合的國策在這些實物史料上得以體現(xiàn)和證實。隨著漢化改革的深入,孝文帝推行的政策在佛教造像上也有所體現(xiàn),佛像的月艮飾逐漸漢化。漢化在當時是一個難以阻擋的時代潮流,整個趨勢一直到唐末。這個制度促使佛教不斷地向中國化、本土化方面轉移。
優(yōu)填王是釋迦同時代的一個國王,佛祖滅度后,他非常思念,便派工匠雕造了釋迦牟尼像,俗稱優(yōu)填王像,其實就是優(yōu)填王派人做的釋迦牟尼像。關于優(yōu)填王造像的故事,佛教典籍《增一阿含經》、《觀佛三昧經》、《經律異相》、《大唐西域記》等均有相關記載。《增一阿含經》云:“釋提桓因請佛至三十三天,為母說法……是時人間不見如來久,……優(yōu)填王波斯匿王思睹如來,遂得苦患,是時王敕國界之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日,我今欲作如來形象,是時優(yōu)填王即以牛頭梅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經律異相》卷六云:“釋提桓因請佛,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三月夏安居。如來欲生人渴仰,不將侍者不言而去。時舍衛(wèi)國波斯匿王及拘翼國優(yōu)填王至阿難所,問佛在所,阿難答日,我亦不知。二王思睹如來,遂生身疾。優(yōu)填王即敕國內諸巧師匠,以牛頭梅檀作如來像,舉高五尺?!薄对鲆话⒑洝酚州d:“是時優(yōu)填王即以牛頭梅檀作如來形像高五尺。是時。波斯匿王聞優(yōu)填王作如來形像高五尺而供養(yǎng)。是時。波斯匿王復召國中巧匠。而告之日。我今欲造如來形像。汝等當時辦之。時。波斯匿王而生此念。當用何寶。作如來形象耶。斯須復作是念。如來形體。黃如天金。今當以金作如來形象。是時。波斯匿王純以紫磨金作如來像高五尺。爾時。閻浮里內始有此二如來形象?!币簿褪钦f,佛教釋迦牟尼造像始于優(yōu)填王和波斯匿王兩位。這種造像的特點就是衣服貼體,宛若赤裸,這符合熱帶人穿著的特征,往往衣服很薄,肌肉都表現(xiàn)得很清楚。印度的馬圖拉造像風格就近于此,有的俗稱這種造像為“濕衣佛像”。
佛教在我國的發(fā)展,由初期統(tǒng)治者的專有信仰,而逐步擴大到社會。于是立寺、造塔、畫塑佛像與日逐增,當時情況正像湯用彤先生所說:“立塔則稱道阿育,畫像必本諸優(yōu)填?!边@不但說明優(yōu)填王造像早已由西域傳入中國,而且也說明此像在我國早期佛教的傳播發(fā)展中所起作用巨大、影響深遠。
至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求法歸來,在其所帶的物品中,有“刻檀佛像一軀,背光座高尺有五寸,擬懦賞彌國出愛王(即優(yōu)填王)思慕如來,刻檀寫真像”。此像乃是優(yōu)填王造像的摹制品,這可以說是優(yōu)填王造像傳入我國的又一次史料記錄。
優(yōu)填王造像之真正作為石窟寺藝術的造像題材,而加以雕刻或繪畫,當是始于玄奘自印度返回以后的事,在此之前,我國石窟造像中是沒有優(yōu)填王造像的。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的我國石窟中的優(yōu)填王造像,僅有龍門、鞏縣和莫高窟,其中以龍門石窟的為最早,時在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上距玄奘自印度歸國之時僅有十年。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我國石窟中的優(yōu)填王造像,與玄奘所帶的優(yōu)填王刻檀佛像有關?!洞筇莆饔蛴洝肪硎涊d:玄奘搜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書、金佛像三尊、銀佛像一尊、刻檀佛像三軀,自印啟程回國,貞觀十九年到達長安,謁帝于洛陽。“像運至之興,斯為盛矣”。這不但說明玄奘自印度帶回了大量的經像,而且也說明我國佛教造像之風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龍門石窟優(yōu)填王造像之多、之早,
實與玄奘自印度所攜回的優(yōu)填王刻檀佛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龍門石窟的優(yōu)填王造像,主要分布在敬善寺洞區(qū)、賓陽洞區(qū),另外還散刻于其他洞窟中。敬善寺洞區(qū)的優(yōu)填王造像分布于二十一個窟龕中,現(xiàn)存造像(包括殘像和遺跡在內)至少不低于四十尊。從造像風格和技法上看,為高宗、武后時期的作品。
賓陽洞區(qū)的優(yōu)填王造像,分布于十個窟龕中,共十五尊,無一造像記。賓陽北洞北壁龕內一尊;賓陽中洞與南洞外崖壁上方兩龕內(即褚遂良碑上方),一為五尊,一為一尊;賓陽南洞外南崖壁上七個龕內,有一龕為二尊,其余六龕均為一尊。
另外,萬佛洞內現(xiàn)存優(yōu)填王造像兩軀,分別刻于南北壁之中上部龕內,龕周圍遍刻程序化的小佛像。北壁優(yōu)填王造像記為:“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庚辰口口癸酉朔口口日下口,比丘僧仁口、玄敏戩,舍門徒道俗,洛州陳泰初,許州嚴玄猷、許行感、胡處貞等,并各舍彌玩,俱罄丹誠,奉為本師和上,敬造優(yōu)填王像一軀,愿萬劫千生無虧供養(yǎng),來田碧、海永固歸依?!蹦媳趦?yōu)填王造像題記為:“大唐調露二年歲次庚辰七月十五日,奉為真瑩師敬造,畢功。”
老龍洞外,北上方崖壁,有二相毗鄰的南、北優(yōu)填王像龕,其造像記共鐫刻于一碑上:“優(yōu)填王像北龕,韓曳云等共造供養(yǎng),優(yōu)填王像南龕,司徒端等共造供養(yǎng)?!彪m然造像無存,但從造像題記的書法特征風格來看,應為初唐時期所雕刻。蓮花洞外南崖壁上,有一優(yōu)填王像龕,尚存造像一尊。內有“垂拱二年( 686年)五月八日”、“長壽二年(693年)四月廿三日”、“大周萬歲通天元年( 698年)五月廿三日”的造像小龕,故該優(yōu)填王像的雕造至遲不晚于武則天垂拱二年。
另外,趙客師洞北壁、趙客師洞外南崖壁上、破洞東壁、古陽銅北壁下層、陳摶碑上方龕內,都各有優(yōu)填王像一龕,無頭或殘破,無造像題記。東山大萬伍佛洞也有殘存優(yōu)填王像四尊。
據(jù)目前統(tǒng)計,龍門優(yōu)填王造像龕至少達42處之多,造像數(shù)目不少于70尊。估計在唐高宗、武后洛陽佛教昌盛之時,龍門石窟的優(yōu)填王造像龕比現(xiàn)存的要多些,不過,今日難以考定了。
龍門的優(yōu)填王造像,在我國石窟寺藝術題材中甚為特殊,與其他題材造像比較有其突出的特點。這類造像的具體特征首先是身軀健壯;其次,由于佛有三十二相,所以有“肉髻高如山頂”,呈光滑狀,“方額廣頤”,面平略方,兩耳重垂,閉目冥想,鼻直而高,口較小而嘴角微陷,兩肩齊亭而較寬厚,兩腿下垂倚坐于方形臺座上,跣足于束腰蓮臺上,身著右袒式袈裟,衣服無褶紋,整個袈裟磨光呈光潔狀,兩腿下部中間之袈裟下沿系一重穗。另外,就優(yōu)填王造像的手印而言,從龍門石窟看來,多為左臂下垂,左手仰置左膝上,拇指直伸,拇指與食指相接,右手舉胸前方,拇指與食指成環(huán)形,余三指微伸??傊谏袂樯厦C穆莊重,挺實恬靜,在技法上簡樸洗練。
從以上形象特征、造像地域和造像風格來看,龍門石窟中的優(yōu)填王造像,實為我國石窟寺造像題材中的一種獨特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