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羅桑扎巴是指誰? 2025-01-23
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 2025-01-21
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01-20
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大笑金剛 ... 2025-01-16
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發(fā)布時間:2019-08-23 09:32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東南12公里處,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中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故稱“伊闕”。自古以來,此處就為游洛陽的第一景觀,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494年),歷經(jīng)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各朝代又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四百年之久。其密布于伊水兩岸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十分恢弘壯麗。
隨著北魏王朝的滅亡,龍門石窟的開鑿趨于衰落,此后沉寂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唐王朝建立。唐代從開國到盛世的一百年間,龍門石窟迎來了歷史上開窟造像的第二次興盛時期。這一時期開鑿的石窟按時代先后大體自南而北,集中在龍門的西山,到了武則天時期,一部分轉(zhuǎn)移到了東山,約占龍門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最有代表性的龍門唐代石窟有潛溪寺、萬佛洞、奉先寺大像龕等。
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開窟造像活動達到鼎盛。雖然石窟造像屬于佛教藝術,但它與政治緊密相連。公元705年,武則天退位并去世,龍門石窟的輝煌也隨之式微。
在龍門石窟輝煌時期的造像中,體形最大、形態(tài)最美、藝術價值最高的要數(shù)奉先寺主尊盧舍那大佛。 關于“奉先寺”一名,公元723年的石刻龕記使我們知道原本的寺廟的名字是“大奉先寺”。寺名中的“奉先”二宇表明該寺是為紀念祖先,或更準確地說是為紀念建寺者的父母或雙親之一而建造的。“奉先”這種說法出自《書經(jīng)》,其中有“奉先思孝”之語。一般說來,為表達孝心而為已亡的父母或其一“追?!倍ㄔ斓乃聫R可以被看作是私人建筑?!按笏隆眲t彰顯了其皇家身份,可見奉先寺在當時享有特殊地位。關于“盧舍那”一名,據(jù)佛經(jīng)記載,佛有三身:應身佛為釋迦,法身佛為毗盧遮那,報身佛為盧舍那。盧舍那意為“凈滿”或“光明照遍”,亦即佛的智慧像臼月一樣普照一切。盧舍那是對佛真身的尊稱,即光明遍照的意思。奉先寺石窟龕位于龍門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個南北寬近四十米的露天大龕。這里供奉的九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鑿石而成。對此龕的始鑿年代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成亨三年說。認為龍門石窟大佛像龕開鑿于唐高宗成亨三年( 672年),竣工于高宗上元二年( 675年),這是最普遍的一種觀點。(二)永徽六年說。20世紀八十年代,宮大中先生認為大像龕工程估計至少需要二十年左右。從成亨三年往前推算十七年,即永徽六年(655年),恰是武則天初為皇后的時間。大像龕工程大約在武則天初當皇后時動工。(三)龍朔二年(662年)之前說。李玉昆先生則根據(jù)大像龕工程主持人之一、檢校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的史料推論大像龕的開鑿年代的新說法。
可以肯定的是,奉先寺盧舍那佛像龕是唐高宗及武則天親自經(jīng)營的皇家開龕造像工程,工程設計和施工由高宗親自任命制定,是一項重大的皇家工程并受到高度重視。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佛的開光儀式。盧舍那佛的面容被賦予了女性的形象,據(jù)說是根據(jù)武則天“方額廣頤”的形象特征而雕造的。大佛面容豐腴飽滿,修眉細長,眼瞼下垂,雙目俯視,嘴角微翹而又含笑不露,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宮廷貴婦,莊重文雅、睿智明朗,令人敬而不懼。含蓄神私的表情,嚴肅中帶有慈祥,慈祥中透著威嚴,威嚴中又有著一種神圣,將神性和人性完美的結合。宋代董卣在《廣川畫跋》中有云:“人物豐隆,肌勝于骨……此固唐世所尚,嘗見諸說太真妃豐肌秀骨。今見于畫亦肌勝于骨,昔韓公言曲眉豐頰,便知唐人所尚以豐肥為美?!狈钕人卤R舍那佛造像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唐代貴婦人的華貴風貌,顯示出一種柔美嫻雅、親切慈愛的意韻。大佛像稍作俯視的頭部動態(tài)設計,使兩目視線隨著禮佛者位置的移動而變化。同時,地面與臺階恰到好處的高度差使禮佛者在仰視時與大佛的目光連成一線,令人仰望大佛時感到法相莊嚴肅穆、比例協(xié)調(diào)舒適。盧舍那大佛俯視著腳下蕓蕓眾生,嘴邊微露笑意,顯出內(nèi)心的平和與安寧。驟然覺得有一股震撼的力量撲面而來。有人評論,塑造這尊佛像時,是將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具有如此巨大的藝術魅力。
從樣式和手法來看,奉先寺所雕造的盧舍那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蓮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紋簡潔清晰、流暢而有規(guī)律。雕刻匠師們相當重視其有韻律的起伏變化,使用了柔和的圓刀雕刻手法,衣褶富于變化而不直接硬朗,與北魏時冷峻的風格不同,顯示出更為純熟的藝術技巧。高大的佛像四周有雕出的頭光,華美而富于裝飾性,光圈層層環(huán)繞,胸前的衣紋也刻畫為對稱的半圓形以烘托出主佛面部的嚴整圓潤,使這一本尊的中心位置異常突出、鮮明。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成于盛唐,其透發(fā)出的精神與當時強大的國勢和充滿活力的時代風貌相符。
盧舍那佛像兩側是溫柔虔誠的阿難和嚴謹持重的迦葉,旁邊侍立的兩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再邊上的天王、力土像則是面目猙獰、咄咄逼人。在布局上,兩旁輻射狀展開的人物不僅顯現(xiàn)出各自陪襯的地位,而且動作、表情無不與突出主尊的整體氣勢相呼應,突出了盧舍那大佛至尊無上、君臨一切的地位。
龍門石窟自北魏開鑿以來,歷經(jīng)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見證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fā)展。在它之前的石窟藝術均較多地保留了犍陀羅和秣菟羅藝術的成分,而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云岡石窟風范,與魏晉、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文化相融合而成就。所以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從一開始就融入了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形式的悟性與強烈追求,使石窟藝術呈現(xiàn)出了本土化、世俗化的趨勢,奉先寺石窟就是其完美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