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裸体做受视频_亚洲一级黄片在线播放_欧美另类AⅤ在线_在线日本有码中文字幕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chǎn)廠家
標語
聯(lián)系電話

佛教文化
Product display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大莊嚴銅雕佛像生產(chǎn)廠家
聯(lián)系人:任金鵬

業(yè)務電話:18250514111

聯(lián)系郵箱:88314111@qq.com

服務項目: 佛像雕塑,鑄銅浮雕,銅雕廠家批發(fā)

公司地址: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國家級木材加工區(qū)東方大道1142號

佛教文化

佛像知識

發(fā)布時間:2019-08-22 16:07

介紹

 

      佛像是研究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元素。大莊嚴佛像所生產(chǎn)的佛像形象生動,姿態(tài)各異,文化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大莊嚴佛像的造像數(shù)目、種類多,形象千姿百態(tài),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簡稱,由于形相皆以釋尊為主體,所以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理想特征,各尊佛像的形體、容貌和姿儀皆祥和、寧靜、端祥、莊嚴。

      佛像是造像數(shù)量最多的一類。包括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等等。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xiàn)了慈祥、優(yōu)美、寧靜的審美情調(diào)。佛像藝術(shù)的出現(xiàn),是公元一、二世紀的事情。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影響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羅」文化的產(chǎn)物。

      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產(chǎn)生后的六百年間,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釋迦牟尼生前的教訓,不立偶像崇拜。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紀前,并未見有佛的雕塑像和繪畫像出現(xiàn)。在阿育王時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訶菩提寺中,雖然可以見到不少雕塑圖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無佛像可見。從這里,可以看到當時的佛教信徒還遵從釋迦牟尼的遺訓,不行偶像崇拜之事。當然,也有可能出于這樣一種心理,即他們以為佛的神圣形象難以描繪,制作佛像是一種褻瀆神圣的罪過。

在古代犍陀羅的遺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進行發(fā)掘時,曾發(fā)現(xiàn)過一枚迦膩色迦時期的錢幣,錢幣上鑄有穿著希臘服裝的釋迦牟尼像,像的周圍有用希臘字母拼寫成的「佛陀」字樣。此外,在西域還發(fā)現(xiàn)了一尊骨瘦如柴、頭有光輪、貌似古希臘人形象的早期佛像。這些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佛像說明,佛像的出現(xiàn)同信仰佛教的希臘人后裔有著密切關(guān)系,他們把希臘諸神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引進到佛教中,塑造了具有明顯的希臘人臉型的佛像,供奉在「伽藍」(佛教寺廟)里,以形象的藝術(shù)形式來突出佛的神圣性,開始背離了釋迦牟尼生前反對偶像崇拜的遺訓。


文化傳播


      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并由大月氏經(jīng)過疏勒、高昌、于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nèi)地。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nèi)第一座石窟寺。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當佛教東進陽關(guān)以后,逐漸地被漢族地區(qū)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xiàn)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zhuǎn)變過程在敦煌,云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在敦煌石窟第二九○窟中,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jīng)》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huán)畫」,內(nèi)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后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云車臨摹的。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同時,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區(qū)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養(yǎng)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在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制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托,對來生的向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圣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云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jié)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nèi)罕見的大佛。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后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制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shù)上的反映。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制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其原因在于,北魏統(tǒng)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于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于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后,鮮卑族占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qū),勢力才強盛起來。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lǐng)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于鮮卑族文化落后,人數(shù)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tǒng)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并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莊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quán)。但是,北魏的國運并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莊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

      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qū)后,漢文化的傳統(tǒng)觀念也通過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xiàn)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發(fā)展中,地方文化區(qū)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

     漢傳佛像:面相圓潤豐滿,敦厚溫和,慈祥,不怒自威,顏色受時代影響,現(xiàn)色彩鮮明,輪廓清晰,樹脂佛像更是精致細膩,栩栩如生。(主要流傳區(qū)域:漢族文化傳播區(qū))

     藏傳佛像:表情大多兇憤,以眾多女神像,男女雙身像,復雜多變的造型是藏傳佛像造像的突出特點(流傳區(qū)域:西藏,四川,青海,云南等地)

南傳佛像:身軀瘦長,臉型秀麗,肉鬢高聳披著薄薄的圓領(lǐng)袈裟,通常是沒有衣紋或者是布滿了衣紋(流傳區(qū)域:泰國,緬甸,高棉老撾,柬埔寨,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qū))

供養(yǎng)方法:

      七布施:一、為和顏施:對于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并勉人切實力行。三、為心施:為對方設(shè)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并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造像姿勢

 

誕生像:童子形象,上身赤裸,下著短裙。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佛經(jīng)稱,佛祖降生后,即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時做大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所以,造像中凡為此種手印者,均為釋迦牟尼降生像。)

成道像: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雙膝上,結(jié)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內(nèi),手指指地,表示大地做證,為解救眾生不惜犧牲一切的言行。

說法像: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環(huán)形,名為“說法印”。

布施像:站立姿勢,左手下垂結(jié)與愿印,表示能滿足眾生一切愿望;右手屈臂上伸結(jié)施無畏印,表示能夠施于眾生勇氣和無畏精神。

涅槃像:即臥佛像,根據(jù)其涅槃情形塑造。右則面南而臥,右手支頤,自在安詳。


佛教密宗手印


說法印:拇指與中指相捻,其余自然伸舒。

施無畏?。呵稚吓e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外。

禪定?。弘p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相接。

降魔印: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觸地。

與愿?。菏肿匀幌蛳?,指端下垂,手掌向外。

智拳?。弘p手作金剛?cè)ㄋ闹肝沼谀粗钢校?,以右手握左手食指于胸前?/p>

臨:雙手十指緊扣,食指伸出相接。

兵:續(xù)上手印,中指覆于食指之上。

斗:續(xù)上手印,食指收回,中指伸展相接。

者:續(xù)上手印,拇指、食指、小指伸展相接,其余緊扣。

皆:續(xù)上手印,十指收回緊扣,左手在前。

陳:續(xù)上手印,雙手緊扣,右手在前。

列:續(xù)上手印,作智拳印。

在:續(xù)上手印,十指伸展,手心向外,拇指、食指相接。

前:續(xù)上手印,作禪定印。

不動明王?。弘p手食、中二指伸出,右手握于左手手心。

降三世?。弘p手交錯,小指相扣,拇指、中指相接。


1.塑造佛像戒裝藏

佛像如其不適宜,改造亦無妨。佛菩薩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屬俗情,并無深意。大乘經(jīng)咒,安于藏中,佛像則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說,亦仍是俗情。所最貽害后人者,裝藏用金銀寶物,以致后來無知之人,便毀像以取寶。寶豈有許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禍,便基于裝藏之時。此亦可以為戒者。昔山東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謂我之藏,被人偷去。問是何人,言此人厲害得很,通身都是毛,頭上長一只腳。言此人我們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后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見一小狗在旁,狗向糞門一咬,腸拉出來。其人言我偷藏時,恐神認得,反穿皮襖,頭上戴一只棉襪子,方知通身是毛,頭上一只腳之話。鄉(xiāng)間小民無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裝藏,若裝后必被愚人所毀。(《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施元亮居士書四》)

2.貼佛號應慎重

墻上貼佛號,亦有利益,亦有罪過。即貼亦必相宜而貼,庶可久存。若于露地,再不用好漿糊,則三二日即墮于泥涂中,或被他人之招貼蓋矣。此事亦不可潦草為之。(《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唯佛居士書》)

3.佛像、圣號勿作信封及圖畫

阿彌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范古農(nóng)以弘一師篆文鉤印,光知之,力言其褻瀆,古農(nóng)因茲停印。宜將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則有益無過矣。若印佛號在上亂寫,于理不當。六年應德閎與光書,箋上集晉帖字,至彌勒二字,便畫一彌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異,若不知檢點,將濫無范圍矣。尤惜陰之子化一,極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彌陀佛,畫作種種形式。惜陰已估價,將刊板?;齺砩揭姽?,光極斥其過,遂止。祈為詳察。(《印光文鈔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四》)

4.慎戴護身符 凡身旁佩帶《楞嚴咒》等,遇臥息、大小便時,須解去。唯臨極危險時,可以不去。若平常無危險亦不去,則褻瀆之罪,可勝言乎?室內(nèi)既有經(jīng)像,當格外敬重。(《印光文鈔續(xù)編卷上·復念佛居士書》)

5.千佛衣辯

千佛衣,即賢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無知之人繡佛像于衣上,則罪該萬死矣。愚人不知罪過,反以為榮。又復繡龍、繡花,以堂堂比丘,而學女人派調(diào)。其人之資格,已半文不值。蓮池大師《正訛集》第一條已說之。(《印光文鈔三編卷四·答慕西和尚問》)

6.相片不可掛于佛旁

相片不可掛于佛旁,當掛于去佛遠處,以免獲罪而折福。(《印光文鈔三編卷二·復施智孚居士書》)

7.病房慎供佛像

臥室若不潔,可將佛像供于凈室,日請來熟視一二次,則心中便可作憶念矣。念佛雖貴至誠清潔,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誠默念,或出聲念,功德仍是一樣。以佛慈廣大,如父母于兒女病苦時,則不以平常之儀式見責,而且為其撫摩身體,洗濯污穢。若兒女病好,猶然令父母同彼病時一樣伺候,則當被雷打。閣下何得謂臥床默念,恐有罪過乎?即無病人,睡時尚宜默念,況病人乎?(《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復裘佩卿居士書二》)


殘破佛像處理

 

像之可以供、可以存者,供之或存之。其不能供、不能存者,焚化之。毀像焚經(jīng),罪極深重,此約可供、可存者說。若不可供、不可存者,亦執(zhí)此義,則成褻瀆。譬如人子于父母生時,必須設(shè)法令其安全。于父母亡后,必須設(shè)法為之埋藏。若不明理之愚人,見人埋藏父母以為行孝,則將欲以活父母而埋藏之而盡孝?;蛞娙斯B(yǎng)父母以為孝,遂對已死之父母,仍依平日供養(yǎng)之儀供養(yǎng)之。二者皆非真孝也。經(jīng)像之不能讀、不能供者,固當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紙化,必須另設(shè)化器,嚴以防守,不令灰飛余處。以其灰取而裝于極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凈沙或凈石,俾入水即沉,不致漂于兩岸。有過海者,到深處,投之海中或大江深處則可,小溝小河斷不可投。如是行者,是為如法。若不加沙石,決定漂至兩旁,仍成褻瀆,其罪非小。而穢石穢磚,切不可用。(《印光文鈔三編卷一·復如岑師代友人問書》)

  貼金佛像

殘經(jīng)無可修補,燒則無過。如可看可補者,則不宜燒。有不知變通,一向不敢燒。此經(jīng)畢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經(jīng)收藏,反成褻瀆。兼以褻瀆之過,貽于后人也。豈可不知權(quán)變乎哉。(《增廣印光文鈔卷二·復周群錚居士書七》)


佛像收藏市場

 

進入2008年,佛像拍賣市場的火熱已顯現(xiàn)逐漸降溫的趨勢,許多分析家甚至開始擔憂起高價佛像還能否找到下家。作為一個普通老百姓,我們也許沒有機會流連于五星級的拍賣場所去競價那些動輒上百、上千萬元的佛像拍品,感受一擲千金后的滿足感。大多數(shù)人還是游走于各大古玩城,試圖尋找著自己心中的那一尊佛像,那一種信仰。而作為佛像銷售的一級市場,許多拍賣公司的佛像都由古玩城的經(jīng)銷商一手操辦。他們對于市場的行情變化自然是十分敏感。如今的佛像市場價格走勢將會如何?收藏何種佛像升值潛力最大?人們最關(guān)心的幾個問題在這里或許都

能找到答案。記者也走訪了位于北京古玩城四層的捃古雅集。

佛像收藏市場處于成熟揀選期

“所謂的成熟揀選期是由于很多收藏家的佛像藏品門類日趨完善,而那些不經(jīng)常在市場上出現(xiàn)的稀有品種,就成為他們的重點揀選對象,自然越炒越高。這就是為什么一些佛像價格始終高高在上?!鞭芄叛偶习逋醵忉尩?,“而我們常說經(jīng)濟十年為一個周期,而今年是十年的第八年,大環(huán)境便決定了佛像市場將處于一個調(diào)整時期。因此,經(jīng)濟原因也是影響2010年佛像市場熱度的一個原因。”談到2006年佳士得那場佛像拍賣,王冬認為市場的火爆是正常的,他認為佛像收藏之所以能夠得到買家認同,還是因為其價值所在。首先佛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那些造型精美,極富文化內(nèi)涵的佛像多年來始終處于收藏小眾化的狀態(tài),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那些珍稀的古代佛像其市場價值與市場價格也不成正比,一旦有人點起第一把火,價格的水漲船高也就不稀奇了。但是經(jīng)過了兩年的沉淀,成交率的逐漸下降則與人們的認知度提高有很大關(guān)系。這說明藏家的水平越來越高了,收藏行為開始趨于成熟理性。通過揀選的過程,不斷有新的品種加入進來,佛像市場也將處于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過程。十多年來,真正在收藏市場上能夠見到的明代有款識宮廷造佛像在全世界僅有不到200件,而國內(nèi)拍過的也就更少了,差不多僅有二三十件。尤其是明代的永樂、宣德的宮廷造佛像,以及清代宮廷的佛像則更為珍貴。人們的收藏興趣也由藏傳佛教造像漸漸轉(zhuǎn)到了宮廷造辦制作的精美宮廷造像。

王冬認為,鑄造宮廷造像的歷史原因一是出于朝廷對西藏地區(qū)的安撫,進而促進民族團結(jié)統(tǒng)一;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皇室對于藏傳佛教的信奉。其文物價值體現(xiàn)在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及鑄造年代的久遠。而從佛像的藝術(shù)價值來看,明清時期的佛像工藝登峰造極,甚至連現(xiàn)代先進的工藝都不能與之比擬。佛像的歷史、藝術(shù)以及文物方面的價值也決定了其市場價格的高昂。佛像的價格以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宮廷造像最為昂貴。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由于皇帝個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隨著宮廷造像的升值,康熙、乾隆時期的佛像也開始升值。而佛像中的精品還沒有到應有的價位,預計今后佛像的投資周期會越來越短,因為好東西越來越少,但收藏的時間越長則回報越豐。

建議 了解相關(guān)文化是收藏第一步。如今很多人收藏佛像并不是出于信仰需要,而是看中了其利益所在,作為一個佛像經(jīng)銷商及收藏者,王冬認為,如今人們收藏佛教造像更像一個大雜燴,很多人同時收藏有藏傳佛教,宮廷造像,甚至印度、尼泊爾的佛像。在這些人的心中,并沒有一個信仰存在,他們收藏佛像的目的大多是買賣。而如果不下很多心思了解佛像文化,只是簡單的憑借外觀來判定價值,很難了解佛像的真正價值。了解佛像文化知識,是收藏佛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許多人在此浸淫數(shù)年仍舊不得要領(lǐng)。而要想成為一個成熟的買家,一定要多問多聽多學。作為一級市場的古玩城,可以作為藏家們試水的第一選擇。

如今,佛像收藏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收藏體系,隨著人們對佛教的認知加深,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購買一個簡單佛像,唐卡、香爐等的購買也有所提高。佛像市場的火熱也促進了其他佛教用品的行情發(fā)展,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了人們對佛教文化認識的提高。王冬告訴記者:以前人們都認為佛像只要是尺寸越大那么其市場價格就會越高,從近幾年來看,這種趨勢已經(jīng)不明顯,佛像價值的體現(xiàn)并非取決于其尺寸大小,而是其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所決定。一些尺寸小的佛像的價格甚至要高于尺寸龐大的佛像。


作為佛像經(jīng)銷商和收藏家,王冬本人也經(jīng)常往返于世界各地的古玩店及拍賣場,對于海外的佛像收藏市場,他說:“歐洲的佛像市場十分火熱,國外的買家大多喜歡藏傳佛教造像的形制,其神秘感吸引他們購買,購買方式大多通過顧問來為其參謀,他們對于顧問也十分信任。相比較而言,國內(nèi)的買家們大多都是依靠自己的一雙眼和一雙手,很多人將佛像請回來以后便束之高閣,輕易不肯示人,這其中有個人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怕自己買到假貨而心生畏懼,不敢拿出來向人求證?!?/p>

如今的佛像市場,造假早已經(jīng)不是什么秘密,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也使其并非難事,2010年佛像市場上的贗品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大批量的粗制濫造的新品;二是以真品為母本翻模制作的,這類佛像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往往比真品要模糊或交代不清;三是以舊的殘件重新拼湊或在舊品上添款以增加其價值。對這些作品的辨?zhèn)涡鑼Ψ鸾淘煜裼幸欢ɡ斫?,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協(xié)調(diào)之處。通過以上不難看出,要想買到真品佛像,多看書、多求知是一方面,人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就成為佛像專家。聘用顧問來為您參謀,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現(xiàn)在國內(nèi)的很多專家都可以為藏家充當購買顧問,花上幾千元,既能避免上萬元甚至更大的損失,又可以同專家切磋,從中學到更多的專業(yè)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今天佛像市場價格的趨于平穩(wěn),并非是由于買家的冷淡,而是更加趨于理性化,前段時期藏傳佛教造像的火熱以及今天宮廷造像的漸漸升溫都是佛像回歸歷史代表性的表現(xiàn),藏家們會花在佛教寺院中,供俸著許多種佛像,因為其身分不同,佛像的形象、材料、種類也不相同,佛相依其身分,可分為佛、菩薩、明王、天等數(shù)種。

佛在狹義上說,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意思,但是,隨著佛教教理的發(fā)達,“佛陀觀”便分為法、報、應三身。遍滿宇宙寂靜之無色無形的理佛,稱為法身佛;為著救度眾生經(jīng)過長時間積功累德的結(jié)果而顯現(xiàn)出佛身,并建立凈土的是為報身佛;因化益眾生,而出現(xiàn)在娑婆世界的,是為應身佛。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彌陀如來為報身佛,釋迦如來為應身佛。諸佛的名字在經(jīng)典上記載的,有盧舍那佛、大日佛、釋迦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還有寶生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阿閦佛、不空成就佛、多寶佛、定光佛(大莊嚴佛像制)等是較少聽到的。佛有時稱如來,這是梵語多陀阿迦度的意思。

菩薩

菩薩,有文殊、普賢、彌勒、日光、月光、虛空藏、地藏,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觀世音等,不勝枚舉。其中觀世音菩薩尤為著名。觀世音菩薩又稱觀世音大士、觀自在、白衣大士等。菩薩兩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縮寫,也有譯成大道心眾生、大士、高士、覺有情等。


觀世音菩薩


明王,有不動明王、降三世、軍荼利、大威德、金剛夜叉等統(tǒng)稱“五大明王”。明王是擁護三寶、護持國土、保護人民的。有時現(xiàn)佛的忿怒身,以光前的智慧來制服一切惡魔和障礙,看起來具有極恐怖的威嚴。如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來,軍荼利明王是寶生如來,大威德明王是無量壽如來,金剛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來等的忿怒身。明王,大多屬于密教。

天的種類更多,形象較威猛的,有四天王、梵天、帝釋天等;較溫柔的,有辨才天、吉祥天、技藝天。另有所謂天龍八部、十二天、藥師十二神將、般若十六善神、觀音二十八部眾等,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劍戟,身穿甲胄,勇猛異常;女性均美麗、高雅,好似仙女下凡。


在佛教的殿堂,有各種不同的佛、菩薩、羅漢守護神像,這些塑像有時是代表某種教義上的理想,博愛的象征,或具有力量而為眾生膜拜的目標。

三門殿

兩大金剛 佛寺三門殿內(nèi),在門的兩旁塑兩大金剛像。此即手侍金剛杵(印度古代最堅固的兵器)警衛(wèi)佛的夜叉神,又叫“執(zhí)金剛”。傳說佛常有五百執(zhí)金剛隨從持衛(wèi),其主要者名“密跡金剛”。

天王殿

三門殿內(nèi)的第一重殿叫天王殿,殿內(nèi)供俸四大天王、彌勒菩薩、韋馱天,有的還有帝釋天、梵天、伊舍那天、羅剎天、焰摩天、阿修羅王、那羅延天、干闥婆天,正中間供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像后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供四大天王像。


彌勒菩薩 名“阿逸多”,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南天竺人,后來由人間生在兜率天內(nèi)院中教化菩薩。據(jù)佛經(jīng)上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流傳一萬二千四十九年,如果眾生能夠依正法行持,可以護持法命的。再過八百余年后,彌勒菩薩由兜率天下生此世界成佛。

韋馱天 傳說唐道宣律師曾與天人會談,說及南立天王部下有一位韋將軍常周行東南西洲,護助諸出家人。宋代以后,使在寺中塑了韋馱天像,又和佛經(jīng)中所說的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四大天王 東方天王名“提名羅吒”,此云持國,能保持國土,是帝釋天的主樂神,手中琵琶以作標幟,護東方弗提婆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能令他人善根增長,所以手中持劍,護南閻浮提州人。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廣目,能以凈眼觀察護持人民,領(lǐng)諸龍及富單那,所以手中纏繞一龍,護西瞿耶尼洲人。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云多聞,有大福德,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護北郁單越洲人。

帝釋天 梵名為因陀羅,全名為釋提桓因,為忉利天的主神。常持如意寶瓶,現(xiàn)慈悲柔軟相,統(tǒng)帥三十三天,依其自己的本誓,可操縱自如。傳說在迦葉佛滅度后,有一貧女發(fā)心修造一座佛塔,當時有三十二人愿同心協(xié)力完成,后來此貧女即依此功德,成為忉利天王,此三十二人亦輔弼西方,成為三十三天。他的形象,依《金剛頂瑜伽護摩儀軌》:“乘白象,住五色云中,身作金色,右手持三鈷當心,左手托左胯,左腳下垂,有三天女,各手持蓮華盤,盤中盛青蓮華,或盛雜華?!背朔N形像外,有右手執(zhí)獨鈷,乘六牙白象者,有坐荷葉座或坐金山,受蓮華供養(yǎng)的等等不一。

梵天 常與帝釋天并稱,亦名大梵天?!妒蠖鹘?jīng)》說他“為天王之主,眾生之父,此天喜時,器世間安穩(wěn),無***。劫初時,此天創(chuàng)世間,眾生不亂,此為天主喜之故。此天嗔時,世間不安,有種種病,連草木悉皆苦惱,迷惑眾生,各各如醉人”。其形像有二臂、四臂不等,《大日經(jīng)》說“戴發(fā)髻冠,坐七鵝車中,四面四手。一手持蓮華,一手持數(shù)珠,以上是右手;一手執(zhí)軍持,一手作唵字印,以上是左手。此印稍屈食指,余指皆伸……而作語狀,名為凈行者之吉祥印?!?/p>

伊舍那天 伊舍那為梵名,譯作欲樂,或說是摩酰首羅天的變化身,亦名大自在天。其形像為:乘黃豐牛,左手持劫波杯,盛皿,右手持三戟槍,肉色清青,三目忿怒,二牙上出,以髑髏為瓔珞。頭冠中有二仰月,持二天女花。

羅剎天 他曾竊取釋尊的舍利,逃亡時,為韋馱天所追擊,因他誠心誠意地奉侍北方多聞天王,是護持佛法的善神。其形象:乘白獅子,身著甲胄,左手持刀豎起,右手拇指押中小二指,赤肉色,二天女侍于左右,持二羅剎鬼三股戟。又,在胎藏界外金剛部的形像是:通身黃色,披甲,發(fā)上有冠,冠有繒,兩頭飄上,目稍作怒視,右手當腰側(cè)執(zhí)刀,左手豎掌向左,屈無名指及小指,為大拇指所押,面向右方。

焰摩天 俗名閻羅王,常住閻浮洲南方,鐵圍山外部的地獄。統(tǒng)率十八冥官,八萬獄卒,審判墮來此處者,加以懲罰,其別名為遮止王,或靜息王即由此而來。一說焰摩王與其妹,協(xié)力主宰地獄界,兄焰摩主審判男性,其妹專懲罰女性的罪惡,兄妹并稱,故名雙王。焰摩王形像是:乘水牛,右手抱人頭幢,左手仰掌,有二天女為其侍從,二鬼使者持刀、持戟,赤黑色,右腳下垂。又一種形像是:右手側(cè)仰掌,指頭向右少豎,左手向內(nèi)執(zhí)檀荼杖,頭上有金半月形,上有一人頭幢,乘臥白水牛,垂左腳,其牛在(左毛右包)座上,面向右方。此為外金剛部院的形像。

阿修羅王 阿修羅王為八部眾,或六道之一,是阿修羅界的主宰者,常與三十三天猛烈交戰(zhàn),就中與忉利天的帝釋交戰(zhàn)最為激烈,從未終止。他的形像為遍身赤色,表示為猛惡無比的忿怒形,三面,立火焰發(fā),二手合掌,二手合捧寶玉而立。

那羅延天 此天本誓為排惡勸善,力大無窮,手執(zhí)杵柄,常乘迦樓羅鳥,自由自在地飛翔于空中。后世欲得非凡力量的人,專祈請此天。他的形像為周身青色,赤發(fā),有三面,正面三目,兩邊面貌為獸形,左面似豬頭,青色,右面未祥,白色。又有一種形像沒兩邊面,冠上系繒,兩端飛上,右手開肘豎掌,屈中、無名、小指三指,舒食指,承輪腰,左手作拳叉腰,乘迦樓羅鳥,右腳垂下,其鳥張翼,面向右。此天形像不一,有二臂、四臂,或八臂等數(shù)種。但獨立一尊的形像尚不多見。

乾闥婆天 此王專食香而飛行于虛空中。傳說是當燃香時,在剎那間所發(fā)生的一中微妙的香氣,把他神格化而成,其食香、尋香的名稱即由此而得名。傳說此天縛有十五頭惡鬼,專守護嬰兒胎兒。其形像為著甲胄,披獅子冠,身黑赤色,左手持如意珠,右手執(zhí)三股戟,持十五鬼頭。左右安摩利支天及訶利帝母,圍繞十五鬼神。此神又為觀音二十八部眾之一。

釋迦牟尼佛像大雄寶殿即是正殿,或稱大殿,大殿是稱贊釋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釋迦牟尼像有各種不同的姿式,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是結(jié)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垂,名為“觸地印”。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像”。一種是結(jié)跏跌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huán)形,名為“說法像”。另外有一種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名為“旃檀像”像;左手下垂,名“與愿印”,右手上伸,名“施無畏印”。

最多的釋迦牟尼像旁立有兩尊塑像,一老年,一中年,這是佛的兩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葉尊者”,中年的名“阿難尊者”。佛陀涅槃以后迦葉尊者繼領(lǐng)徒眾,后世稱為祖,迦葉涅槃后,阿難尊者繼領(lǐng)徒眾,后世稱為二祖。

三身佛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表示將佛陀所說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又譯為受用身,又稱為等流身。是從法界等流而來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謂。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又譯為化身,又稱為應化身,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的眾生的佛身。邊與報身相同,并不是遍歷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圓滿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時代與地域、配合著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時處,為了救度特定的人所出現(xiàn)的佛陀。

三世佛中間一尊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左邊是東方凈琉璃世界的藥師琉璃光佛,結(jié)跏趺坐,左手持缽。表示甘露,右手持藥丸;右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結(jié)跏趺坐,雙手疊置足,掌中有一蓮臺,為接引眾生的意思。

三世佛又有以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三世的。正中是現(xiàn)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東邊是過去世的迦葉佛;西邊是未來世的彌勒佛。

毗盧佛乃《華嚴經(jīng)》所說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其所坐蓮座是千葉蓮花,每一蓮瓣上有一尊小佛,那是應身釋迦佛。這每一蓮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整個蓮座代表華藏世界。

接引佛 是阿彌陀佛立像,右手垂下,作“與愿印”;左手當胸,掌中有金蓮臺,用為引眾生之像。

東方三圣 中為藥師如來,全稱藥師琉璃光如來,亦稱大醫(yī)王佛、醫(yī)王善逝等,是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左首為日光遍照菩薩,右首為月光遍照菩薩。

西方三圣中為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左首為觀世音菩薩,右首為大勢至菩薩。

華嚴三圣 中為毗盧舍那佛(舊譯為盧舍那,新譯為毗盧遮那)是華藏世界(佛報身之凈土)的教主(天臺宗以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為法身佛、應身佛)。左首是文殊菩薩,專司智慧,故有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之稱。頂結(jié)五髻,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塑像多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右首為普賢菩薩,塑像多騎六牙白象。

五方佛 有的寺院大殿里塑的是五尊佛。正中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表福德,第二位是東方阿閦佛,表覺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表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業(yè)。

十八羅漢 一般漢族地區(qū)寺廟的大雄寶殿兩邊供有十八羅漢像,這十八羅漢到底是誰?是根據(jù)什么經(jīng)典,什么時代才開始塑造他們的像呢?

十八羅漢是由十六尊者再加上其他兩尊羅漢組成的,因此,要談十八羅漢,須先從十六尊者談起。這十六位尊者,在慶友(即難提蜜多羅,斯里蘭卡人)所著《法住記》中的名字是:

①賓度羅跋墮阇(即賓頭盧頗羅墮)尊者,②迦諾迦伐蹉尊者,③舉缽羅漢(即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④蘇頻陀尊者,⑤諾距羅尊者,⑥跋陀羅尊者,⑦迦理迦尊者,⑧伐阇羅弗多尊者,⑨戌博迦尊者,⑩半托迦尊者,⑾啰怙羅尊者,⑿那伽犀那尊者,⒀因揭陀尊者,⒁代那婆斯尊者,⒂阿氐多尊者,⒃看門羅漢(即注荼半托迦尊者,也即周利盤陀伽)。這十六羅漢,又稱為住世十六尊者。

在十六尊者之外加上嘎沙鴉巴(降龍)尊者和納達密答喇(伏虎)尊者即成為十八羅漢。因為這兩位尊者都各具神通,能降龍伏虎,因此他們加入十六尊者之中而成為十八羅漢,是比較合理的。

關(guān)于十八羅漢的名稱,茲略舉如下:

舉缽羅漢(迦諾迦跋厘墮阇尊者) 是一位化緣的和尚。他化緣的方法是舉起鐵缽向人求乞。修成阿羅漢果后,人稱舉缽羅漢。

伏虎羅漢(賓頭盧尊者) 他修行出家的寺門外常有虎嘯,他認為虎是餓了,便將食堂上眾和尚的飯菜取出一些給虎吃。這樣一來,老虎就被他收伏了,故名伏虎羅漢。

喜慶羅漢(迦諾迦伐蹉尊者) 是古代印度的一位雄辨家。有人問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釋說:“由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的快樂謂之喜。”又問:“什么叫做‘慶’?”他說:“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覺的快樂,就是慶,例如誠心向佛,心覺佛在,即感快樂?!?/p>

看門羅漢(注荼半托迦尊者) 他到人家化緣,常用拳頭拍門叫屋內(nèi)的人出來布施。后來佛陀賜一根錫杖,他化緣時用以在人家門前搖動,人家聽到這聲音果然開門布施。這錫杖后來成為和尚的禪杖。

長眉羅漢(阿氐多尊者) 他生下來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原來他前世是一位和尚,因為修行到老,毛發(fā)都脫落,只剩兩條長眉毛,死后再轉(zhuǎn)世為人,他的父親就送他出家,終于修成阿羅漢果。

*?羅漢(諾距羅尊者) 是一位大力羅漢。原是一位戰(zhàn)士,后來出家,他的師父叫他***,放棄從前當戰(zhàn)士時那種粗野觀念。所以他在***時仍現(xiàn)出大力士的體格。

挖耳羅漢(那伽犀那尊者) 他是一位論師,因論“耳根”,而聞名印度。所謂“耳根”是由于覺醒而生認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六種根源之一。佛教講六根清凈,其中耳根清凈最為第一。因為那伽論耳根最到家,所以取挖耳形狀以示耳根清凈。

騎象羅漢(迦理迦尊者)他本是一位馴象師。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象的威力大,能耐勞又能致遠。他出家后證阿羅漢果,故名騎象羅漢。

坐鹿羅漢(賓度羅跋羅墮阇) 原是印度優(yōu)陀延王的大臣,忽然發(fā)心出家,優(yōu)陀延王苦勸不聽,遂循入深山修行。一天,他騎鹿回宮,勸導國王出家,用種種比喻說明欲念之可厭,結(jié)果國王讓位于太子而出家。故人稱他為騎鹿羅漢。

開心羅漢(戌博迦尊者) 他是中天竺太子,其弟不服而作亂,他說:“我心里只有佛,沒有想當國王?!彼齑蜷_衣服,弟弟見他心中果有一佛,遂不作亂。故人稱他為開心羅漢。

探手羅漢(半托迦尊者) 因他打坐時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畢即雙手舉起,長噓一口氣,故人稱他為探手羅漢。

托塔羅漢(蘇頻陀尊者) 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瘞藏佛骨的,因而塔也成為佛的象征,他為了紀念佛陀,特制一塔隨身攜帶,故名托塔羅漢。

芭蕉羅漢(伐那婆那尊者) 相傳他出生時雨下得正大,后園的芭蕉樹被大雨打得沙沙作響,遂取名“雨”(伐那婆那梵文是雨的意思)。他后來出家常在芭蕉下用功,故名芭蕉羅漢。

過江羅漢(跋陀羅尊者) 他的母親懷孕臨盆產(chǎn)他于跋陀羅樹下,因取名跋陀羅,后遂往出家。相傳東印度群島的佛教,最初是由他傳去的,他由印度乘船到東印度群島中爪哇島去傳播佛法,因此稱他為過江羅漢。

布袋羅漢(因揭陀尊者) 他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常攜帶布袋入山捉蛇以方便行人免被蛇咬,并拔去蛇的毒牙復放生于深山,因發(fā)善心而證阿羅漢果,他的布袋原作裝蛇之用,故稱布袋羅漢。

降龍羅漢(慶友尊者) 古印度有惡魔波旬,他煽動那竭國人,四出殺害和尚,盡毀佛殿佛塔,將所有佛經(jīng)刦帶到那竭國去,當時龍王發(fā)動洪水淹沒其國,把佛經(jīng)收藏于龍宮,后由慶友尊者降服龍王取回佛經(jīng),因此取名降龍羅漢。

笑獅羅漢(羅弗多尊者) 原是一位獵人,后出家戒殺,將證阿羅漢果時,有兩只小獅走到他的身邊感激他放下屠刀。他得道后,常把小獅帶在身邊,故稱笑獅羅漢。

沉思羅漢(羅怙羅) 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修行著名?!懊苄小本褪窃诔了贾心苤怂谛袆訒r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智慧與行動,故稱沉思羅漢。

三大士 在正殿的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薩像,一般是觀音或是文殊、普賢、觀音三大士的像,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金毛犼。文殊“頭戴五髻冠,右手持智劍,左手執(zhí)青蓮華”代表智慧。普賢右手執(zhí)金鋼杵,左手執(zhí)金鋼鈴,頭戴五佛寶冠。

海島觀音一般是在大殿背后修海島,面北設(shè)觀音像,立海島上。四周依《法華經(jīng)普門品》作觀音救八難的塑像。在觀音像兩旁有善財童子

觀音殿

觀音殿又名大悲壇,此殿供奉觀世音菩薩。


觀音像


三十三體觀音 三十三體觀音,是我國唐宋時代及日本民間信仰的觀音集合而成三十三體的,茲分別解說如下:

楊柳觀音 觀音的利生是隨順眾生的愿望,恰似楊柳隨風蕩漾,因而得名。此形像為:右手執(zhí)楊柳枝,左手掌張開,舉手胸前。

龍頭觀音表示出在云中乘龍的姿式,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天龍身。

持經(jīng)觀音 坐于崎嶇的巖石上,右手執(zhí)經(jīng)卷,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聲聞身。

圓光觀音在圓光中現(xiàn)出色身,合掌坐于巖石上,若有人不幸遭遇刑戮時,念此觀音,可使刀折,而身免危害。

游戲觀音 乘五彩云,左手安放于偏臍處,作游戲法界像,即是《普門品》中“墮落金剛山”一句的象征。

白衣觀音坐于敷有軟草的石上,結(jié)定印,作結(jié)跏趺坐姿勢,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比丘、比丘尼身。

臥蓮觀音 合掌坐于池中長出的蓮華座上,是三十三身觀音內(nèi)的小王身。

瀧見觀音倚于斷巖上觀瀑布的姿勢,即是《普門品》中“火坑變成池”一句的象征。

施樂觀音 右手撐頰,倚于膝上,是《普門品》中“如日虛空住”一句的象征。

魚籃觀音 司排除羅剎、毒龍、惡鬼等障礙。其像一為乘于大魚背上,一為手提盛有大魚之籃,是《普門品》中“或遇惡羅剎”一句的象征。

德王觀音趺坐于巖上,左手置于膝上,右手持綠葉一枝,是三十三身的梵王身。

水月觀音在月下乘一蓮華舟,蕩于海上,靜靜地飄蕩在波浪上賞月,是三十三身的辟支佛身。

一葉觀音乘一片蓮華,悠然飄蕩于水面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宰官身。

青頸觀音 坐于斷巖上,左膝立起,右手放在膝上,左手扶著巖壁,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佛身。

威德觀音左手持蓮華,右手著地,在巖上觀水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天大將軍身。

延命觀音 右手掌頰,倚于水邊巖上,悠然而欣賞水面景物,是《普門品》內(nèi)“咒詛諸毒藥”一句的象征,能除此諸害,而得延命。

眾寶觀音 右手著地,左手置于立著的膝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長者身。

巖戶觀音端坐在巖窟內(nèi),悠然地欣賞水面,是《普門品》中“蚢蛇及蝮蝎”一句的象征。

能凈觀音 佇立海邊巖上,作靜寂相,是《普門品》中“假使黑風吹”一句的象征。

阿耨觀音左膝倚于巖上,兩手相交,眺望海景,若有人在海上遭遇龍魚諸鬼大難時,念此觀音,可免風波之險。是《普門品》中“龍魚諸鬼難”一句的象征。

阿摩提觀音 其形像為白肉色,三目四臂,乘白獅。身有光焰,天衣瓔珞,慈容諦視左方。在三十三身內(nèi)所現(xiàn)是左膝倚于巖上,二手置于膝上,是三十三身中的毗沙門身。

葉衣觀音 坐于敷草的巖上,身披千葉衣,頭戴寶冠,冠上有無量壽佛像,瓔珞環(huán)釧,身有圓光,四臂,右第一手持吉祥果,第二手施與愿印;左第一手持鉞斧,第二手持(上皿下絹)索,是三十三身中的帝釋身。

琉璃觀音 別名香王觀音,乘一片蓮華,輕浮水面,雙手捧香爐。是三十三身中的自在天身。

多羅尊觀音直立乘云的姿勢,是《普門品》中“或值怨賊繞”一句的象征。

蛤蜊觀音 此尊形象出現(xiàn)于蛤蜊貝殼中,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菩薩身。

六時觀音 右手持梵夾的立像,是三十三身中的居士身。

普照觀音 雙手披衣,立于山岳之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大自在天身。

馬郎婦觀音自披天衣,兩手重立,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婦女身。

合掌觀音合掌立于蓮華臺上,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婆羅門身。

一如觀音 坐于云中蓮華座上,立左膝,是《普門品》中“云雷鼓掣電”一句的象征。

不二觀音兩手垂重,乘一片蓮葉,浮于水面,是三十三身中的執(zhí)金剛神身。

持蓮觀音 乘坐蓮葉,兩手執(zhí)蓮莖的姿勢,是三十三身內(nèi)的童男童女身。

灑水觀音右手執(zhí)灑杖,左手執(zhí)灑水器,作灑水相,是普門品中“若為大水”一句的象征。

觀世音菩薩又作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圣觀音、如意輪觀音、準提觀音、不空(上皿下絹)的年代,索觀音、大白衣觀音、葉衣觀音等等。

大白衣觀音

大白衣觀音 形像均為二臂,但印契則不一:1.身白黃色,左手持蓮花,右手施與愿?。?.左手持棒或(上皿下絹)索,右手執(zhí)般若梵夾;3.右手楊掌,左手持未開蓮華;4.左手垂下,右手持蓮華;5.左手施與愿印,右手持寶珠;6.左手持寶劍,右手執(zhí)楊柳枝;7.左手捻念珠,右手持印文;8.右手持念珠,左手拇指、無名指相捻;9.左手持念珠,右手覆于左手上;10.二臂印鑰及持楊柳枝像;11.左手持紅邊華,右手印合曳下持印等。

四臂觀音

四臂觀音 時輪院和歡喜金剛院多供奉此圣像,其形象有四頭,為藍、白、紅、灰色,有四臂兩腿,身體藍色,兩腳踏仰臥男體像,為藏傳佛教密宗本尊之一。

六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即大悲觀音,簡稱千手觀音。觀世音在過去無量劫,聽千光佛靜住如來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發(fā)誓要利益一切眾生。于是長出千手千眼。寺院一般造型是兩眼兩手下,左右各具二十手,掌中各有一眼,共四十手四十眼,各配二十五“有”(三界中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環(huán)境,包括欲界十四種、色界七種、無色界四種等)而成千手千眼。

圣觀音 亦稱正觀音、圣觀自在,是諸觀音的總體代表,其形像具如上述。即通常所說的觀音。

馬頭觀音以馬置于頭,亦稱馬頭大士,觀世音的自性身。形像憤怒威猛,摧伏妖魔,故亦稱“馬頭明王”。

十一面觀音 即大悲普照觀音。其形像:一瞋面,化惡有情;二慈面,化善有情;三寂靜面,化導出世凈業(yè)。這三面教化三界便有九面。九面上有一暴笑面,是表示教化事業(yè)需要有極大威嚴和極大意樂方能

無懈而成就。最上有一佛面,是表示以上一切總為成佛的方便。

準胝觀音 即天人丈夫觀音?!皽孰铡币鉃榍鍍簦亲孕詢魸嵉囊馑?。其形象為三目十八臂。

如意輪觀音 即大梵深遠觀音,手持如意寶珠和輪寶,分別表示滿足眾生祈愿和轉(zhuǎn)***。密號(密教又稱灌頂王)名持寶金剛,有六臂,即“手執(zhí)如意寶,六臂金色身?!?/p>

白觀音

因菩薩常著白衣,亦稱“白衣大士”;又常坐于白蓮華中,故亦稱“白處觀音”。白表示心之潔凈;又白者,即是菩提之意,住此菩提之心,即是“白住處”。

綠度母

度母,是梵名,全稱圣救度佛母,我國古代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共有二十一尊,皆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綠度母即二十一尊度母之一,此尊現(xiàn)少女像,全身綠色,一面二臂,現(xiàn)慈悲像。頭戴五佛寶冠,身佩各種珠寶,著各色天衣,下身重裙,以示莊嚴;坐菩薩座于蓮花月輪上,右足呈蹍踏伏,左足卷屈。右手向外置于右膝上,作施愿印,持烏巴拉花,左手置于胸前,亦持烏巴拉花。修持此尊密法,能斷生死輪回之苦,消除一切魔障、業(yè)障、病苦等,并能消災、增福、延壽、廣開智慧,凡有所求,無不如愿成就,且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地藏殿

供奉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大乘經(jīng)中所說的菩薩,形象一般是結(jié)跏趺坐,右手持錫杖,表示愛護眾生,也表示戒修精嚴;左手持如意寶珠,表滿眾生的愿。也有的是立像。

祖師殿

供奉達摩禪師,殿的正中是禪宗初祖達摩禪師,左方是達摩六傳弟子慧能法師,右方是慧能的三傳弟子百丈懷海禪師。

羅漢堂

供奉五百羅漢,佛經(jīng)中所說的隨侍佛陀的五百個羅漢,也有的說是佛滅度后,結(jié)集三藏的五百個羅漢。

佛菩薩像有什么姿勢和形象

佛菩薩像,有立像、坐像、倚像和臥像四種。其中佛與菩薩像多為立像或坐像;倚像一般少有。天部像多為立像,有直立,有向前伸出一腳的,有身軀微向前傾的,有合掌的,此即侍立像。

坐像有正結(jié)跏趺坐像,兩膝跪地的長跪像,還有右膝跪地左腳直立的等等種類。

臥像,又稱涅槃像,此像只有釋迦如來涅槃像一種。

佛菩薩的形像,大體上可分為:佛形、菩薩形、聲聞形、童子形、天女形、忿怒形、神王形、鬼形以及畜牲形等。

佛形:具有三十二相,頭部有圓形隆起,稱為肉髻,這是佛的特相之一。發(fā)型如螺髻發(fā),或波狀發(fā),除身披寬袈裟外,不用環(huán)釧等裝飾。但大日如來,除頭戴發(fā)髻天冠,身穿輕妙衣服外,又有瓔珞環(huán)釧等,這是因為他是在色究竟天成道所準許的儀相。

菩薩形:除地藏菩薩外多為在家居士像,大都身穿裙,披天衣,頭戴寶冠,以耳環(huán)、頸瓔、腕釧、臂釧、足釧等裝飾其身。

聲聞形:又稱比丘形。光頭,身披天衣,與佛形相似,但頭上無肉髻。

童子形:簡稱童形。頂上結(jié)發(fā),其顏貌為天真活潑的少年形。

天女形:又稱女形。具有乳房以表現(xiàn)女性,如般若菩薩、吉祥天、辯才天等。

忿怒形:全身作極忿怒形像,或以蛇為瓔珞,或以虎皮為裙,手持劍、輪等器杖,后背有大火焰,狀貌可怖,如明王部形像。

神王形:是身穿甲胄的護法善神。

鬼形、畜形:羅剎夜叉的像貌和鳥獸的形像為鬼畜二形。如深沙大將、迦樓羅王等。

佛菩薩無論是坐像或立像,普通都穿著袈裟、裙或甲胄等。袈裟披在兩肩的叫通肩;披在左肩,右肩袒露著的叫做偏袒右肩。明王、天諸神像有圍著猛獸的皮,有穿甲胄的以表示勇猛雄健。

佛菩薩的冠戴、服飾及大小:

寶冠,種類很多:在大日如來頭部所見的為五佛寶冠,虛空藏及彌勒菩薩的寶冠亦屬此類;觀音的寶冠多安置化佛;大勢至的安置寶瓶;彌勒寶冠安置五輪塔婆;虛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其他諸天所戴之冠多為鳥獸形。

佛像的大小,是依釋迦如來在世時的身長為準,即所謂丈六像?!罢闪瘛闭f是身高一丈六尺,這是指立像的高度;坐像即矮一半,約為八尺,此坐像出叫“丈六像”。另有一種叫“半丈六像”的,其立像的高度約八尺,坐像的高度為四尺左右。

此外,還有等身像及一搩手半像等:

等身像,是指等于自己的身長,佛的等身像是指丈六像;在人世間的等身像,是隨造像人自己的身長,通常以五尺像為等身像。

一搩手半像,印度的尺寸,其換算法不一:有的說一搩手等于八寸,一搩手半,即一尺二寸;另一說一搩是五寸,一搩手半即七寸五分像。但通常以一尺三寸像為一搩手半像。


開光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

《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shù)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痹诜鸾讨?,經(jīng)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jīng)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后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贊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后將朱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jīng)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

開光時,由于佛菩薩的功德不同,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鑒三世群機。

開光法會儀規(guī):

開光法會的儀規(guī)最早見于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jīng)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guī)經(jīng)》。該經(jīng)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后,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jié)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shè)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后合掌作禮,瞻仰圣容,以凈香花等供于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yǎng)。復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并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后以奄阿牛三字安于佛之身上。把“奄”字安于頂上、“阿”字安于口上、“?!弊职灿谛纳?。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凈,然后用歌舞妓樂贊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凈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并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凈火涂于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發(fā)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涂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頂儀規(guī)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yǎng)儀具足后,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jié)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布施。復次,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nèi)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guī)全部完成后,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


供奉的意義

 

第一意思是:報恩。一切眾生于我們都有恩,恩德最大的無過于老師,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接受佛菩薩教誨,這才真正覺悟,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供養(yǎng)佛菩薩是紀念老師,感恩不忘。

第二意思最重要:見賢思齊。佛是凡夫修成的,供養(yǎng)他的形象,提醒我們向他學習,也要成佛。要學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樣樣向佛學習。不能把佛菩薩當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錯了,就把佛教變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貢品

香: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見到香,聞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學的目的。

燈:象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每個人都要有奉獻精神,舍己為人,為社會服務。燈也代表智慧光明。

水:佛前供一杯水,要想到我們的心象水一樣清凈、平等。

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們要深信因果,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留言評論

歡迎各位網(wǎng)友對本站評論
cache
Processed in 0.004882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