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羅桑扎巴是指誰? 2025-01-23
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 2025-01-21
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01-20
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大笑金剛 ... 2025-01-16
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發(fā)布時間:2019-09-02 16:52
龍門唐窟造像
武則天在倡導佛教的同時,也利用佛教為其當權尋找依據,時有沙門偽撰《大云經》,描述神皇受命之事,將武則天稱作彌勒下生,其稱帝符合彌勒授記。武則天也以“越古今輪圣神皇帝”自居,對佛教支持也是不遺余力,支持實叉難陀、義凈、菩提流志等的譯經事業(yè),迎請法藏為其講授新《華嚴經》,執(zhí)政期間“鑄浮屠,立廟塔,役無虛歲”,耗資以萬億計,國庫為之耗竭。
龍門石窟自唐高宗時起,開窟造像進入自南北朝以來的又一高峰。新開窟龕數以百計,主要分布在西山和東山,西山北部主要有賓陽南北兩洞、潛溪寺、敬善寺,中部有雙窟萬佛洞、惠簡洞,多建于高宗年間。南部有奉先寺、極南洞,東山石窟主要位于擂鼓臺和萬佛溝,多建于武則天至玄宗年間。
(一) 西山中、北部洞窟
賓陽南洞與潛溪寺的開鑿:北魏景明初及永平中開造的賓陽三洞,除中洞在北魏孝明初基本告竣外,賓陽南北兩洞工程暫告擱淺,其工程在隋唐得到延續(xù),南北兩洞營造在北魏的停滯應與宣武帝死后發(fā)生于宮廷的一次政變有關,時主持賓陽北洞營建的宦官劉騰卷入了這一事件。北魏為防后黨亂政,仿照漢武帝殺鉤戈夫人穩(wěn)定朝政的方式,凡王妃所生男孩,一旦被立為太子,其母將被賜死,宣武帝廢除了這一制度,對胡妃并未賜死,宣武帝死后,年幼的孝明繼位,其生母胡妃被尊為太后,臨朝攝政,劉騰因曾經保護胡氏有功而受到重用。后劉騰發(fā)起宮廷政變,廢胡太后于宣殿,將其軟禁數年,劉騰死后,胡太后返政,毀其墳墓以作報復。賓陽南北兩洞工程也因受劉騰事件牽連,而中途被廢。
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時期,洛陽地處東西兩大勢力爭斗的前沿。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序》中描述了他于東魏武定五年(547)重返洛陽時所見:“城部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盡,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于荒階,山鳥巢于庭樹?!┏潜砝?,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鐘聲罕聞。”南北兩洞在此局面下,仍繼續(xù)著其荒廢的狀態(tài)。
龍門隋代開龕,明確紀年銘文的有三例,均出自賓陽洞,較早的為隋代開皇十五年(595)裴慈明等諸邑子造像龕,位于南北二洞之間的外壁上。其二是位于中洞門外北側力士旁,大業(yè)二年(606)四月二十五日蜀郡成都縣募人季子斌造像龕。再就是南洞北壁大業(yè)十二年(616)七月十五日河南郡興泰縣人梁佩仁造釋迦像兩龕。
賓陽南北兩洞在北魏遭廢棄以前,已初具規(guī)模,兩窟窟頂在當時就已完成,與中洞一樣,皆作蓮花藻井。此外南洞兩側壁下層有未完工的十神王像,應屬北魏遺物。南洞深約9米、寬8.3米、高9米,窟內有隋大業(yè)、唐貞觀、高宗時期的紀年小龕,正壁為一佛二弟子 二菩薩五身大像,由造像風格結合中洞與南洞貞觀十五年(641)《伊闕佛龕之碑》內容,一般認為南洞正壁(西壁)群像應開鑿于唐貞觀十五年。南北兩側壁居中分別開有大龕,北壁大龕高3米、寬1米,主尊為立佛,著通肩衣,南壁大龕高3.5米、寬2.5米,內置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尊像,主尊結跏趺坐(圖90),佛內著僧袛支,系博帶,外披袈裟于左肩,有一角被束起,這種鉤紐式袈裟較早見于山東歷城四門塔內南面東魏年間造像,山西平定開河寺隋開皇元年(581)摩崖造像也著此袈裟。至初唐,此款佛衣在龍門石窟中已較為流行。
南洞四壁今存大小佛龕計100余個,除部分隋龕外,多為唐龕。洞口北側有力士造像,高約2.7米,紀年銘文顯示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駙馬劉玄意所造。
賓陽北洞是為宣武帝所做的功德,劉騰事件后營造工程中斷,除上述窟頂蓮花藻井刻于北魏外,其地面蓮花圖案及兩端刻有龍頭的門檻也應完成于初唐。南北兩側壁有唐高宗年間所造的優(yōu)填王像龕,并有一些未設造像的空龕,可以看出北洞營建至唐代也沒能徹底完成。
賓陽南北兩洞的正壁造像中,主尊頭部碩大豐滿,頸部出現(xiàn)三道旋紋等均屬唐像特征,而對主尊及脅侍肩部的處理,仍有北魏造像注重風骨的余風,唐代造像風骨的成熟,是在高宗顯慶以后。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部初唐開鑿的大洞窟,約開鑿于貞觀末至顯慶年間,石窟作穹窿頂,并刻有蓮花藻井,窟底平面呈方形,高9.7米、寬9.5米、深6.7米,正壁塑一鋪七身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住在哪里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亞形壇基上,衣襞覆壇,內著僧袛支,胸腹部系帶結,外披付搭雙肩下垂式佛衣,佛作水波紋肉髻,左手殘,右手示無畏印。脅侍中的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造型十分完美,觀音菩薩左手握凈瓶,右手持蓮,冠中有立化佛,大勢至菩薩左手握寶珠,右手持桃狀物。梁菩薩體態(tài)雍容豐滿,神態(tài)親切沉靜,上身著僧袛支,戴項飾,披帛由兩肩自然下垂,下著長裙,Ⅹ形穗狀瓔珞于腹前交叉穿壁。衣紋作階梯式,起伏含蓄,代表了唐代菩薩造像的較高水平。
以上圍繞主尊的脅侍群體中,較唐以前的造像組合不同的是出現(xiàn)了天王。南北朝及隋對天王的安置多在脅侍群體之外,如麥積山北周七佛閣的天王被置于窟外前廊,莫高窟257北魏窟中心柱正面,天王被置于龕外左側,莫高窟第427隋窟中天王置于前室,龍門石窟中潛溪寺較早將天王躋身于脅侍行列。
天王為佛教八部護法之一,所謂八部護法分別是天、龍、夜叉(惡鬼)、乾達婆(樂神)阿修羅(戰(zhàn)神)、迦樓羅(金翅鳥)、緊那羅(歌神)、摩睺羅迦(蟒神)由于天眾和龍眾最顯神靈而居上首,通常合稱為天龍八部。圖像上天王通常身披鎧甲,腳穿靴。潛溪寺二身天王身穿鎧甲,服飾與賓陽北洞相似,足下踏夜叉。值得注意的是潛溪寺石窟內壁簡潔無飾,也為鑿刻像龕,這也是龍門唐代石窟的特征。
敬善寺石窟位于賓陽南洞下方,約造于唐高宗前期,洞口外北側刻有《敬善寺石像銘并序》,為唐宣德朗、紀室參軍李孝倫撰,銘文顯示石窟由太宗妃紀國太妃韋氏出資興建。石窟約開鑿于唐高宗前期。
石窟為穹窿頂,中心刻蓮花,環(huán)以七身飛天。寬3.7米、深3.25米、高3.5米洞口外上方有一方形小龕,原像已被盜,兩側各有一身飛天,窟門外兩側各一力士,再向外南北各刻一身菩薩??邇日跒橐环鸲茏佣兴_二天王像,并在主尊和兩側弟子之間,各刻一身體態(tài)較小的供養(yǎng)菩薩,弟子與菩薩之間刻有體態(tài)較小的比丘,主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蓮座上,作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衣襞覆壇,這種在一鋪主要造像之間,插入供養(yǎng)菩薩和比丘的方式,及佛座為八角束腰蓮座,均是心出現(xiàn)的造像因素。此外,窟內四壁環(huán)刻有數十身菩薩,或坐或立于連梗蓮花上。由于本尊頭部、弟子迦葉及菩薩、力士均被水泥覆蓋過,造像原貌已失。敬善寺的一鋪七身造像組合形式在附近中小石窟中還有多例,有紀年的如龍朔元年(661)洛州人楊妻韓敬造阿彌陀像一龕并千佛。突出特點為除天王進入脅侍行列外,供養(yǎng)人也以小型塑像的方式,加入脅侍隊伍。
以敬善寺為中心,形成有以中、小型窟為主的石窟群,以窟龕紀年及造像風格看,約與敬善寺建造時間相近。值得注意的是諸多石窟中出現(xiàn)優(yōu)填王像。優(yōu)填王又稱鄔陀衍那王,是中印度拘腅彌國國王,佛教及史料記載其時最早為釋迦造像的人,相傳釋迦佛升天為母說法,長期未歸,優(yōu)填王思見如來心切,遂鑿刻?檀為像以供養(yǎng),后釋迦佛自天宮返回,此像立而迎之,釋迦佛則通過造像教化眾生。這則故事,實為崇佛者進行造像供養(yǎng)提供了依據。龍門石窟此像的優(yōu)填王造像大多集中于敬善寺附近,發(fā)生時間為高宗年間,造像形式相似,皆為著右袒袈裟的倚坐姿態(tài),造型僵硬呆板,眼部凹陷,不作深入刻畫,似遵循同一范本而成,不類本土同期佛像,龍門優(yōu)填王造像的短暫盛行,一般認為與玄奘法師西行,由印度帶回粉本有關。需要關注的是《阿含經》與玄奘《大唐西域記》中,雖有優(yōu)填王為如來造像的描述,卻未提示人們造作優(yōu)填王像供養(yǎng)。龍門窟龕銘文中出現(xiàn)的“優(yōu)填王像”應是對“優(yōu)填王造像”的略稱或誤稱。
地處龍門西山中部的萬佛洞,北鄰雙窟,南有惠簡洞,萬佛洞是留有紀年題記的唐窟,紀年銘文刊刻在窟頂蓮花藻井之間:“大唐永隆元年(680)十一月卅日成,大監(jiān)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倍纯诒别辣眰龋吧抽T智運奉為天皇、天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倍纯谀橡揽蹋骸按筇朴缆≡隁q次庚辰九月三十日胡處貞敬造彌勒像五百?!?/p>
龍門瘞窟惠燈洞中的銘記顯示,惠燈姐妹十幾歲時即“事內供奉禪師尼智運”。萬佛洞內兩側題記中講到的“運禪師”及“沙門智運”,應指比丘尼智運禪師。文中“大監(jiān)”為掌管宮內實物的女官官職,據《魏書.后妃傳》載“大監(jiān)視二品”。萬佛洞的營造工程是在兩位女性支持下進行的,另胡處貞與同期有500身彌勒像的功德。
萬佛洞為平頂窟,寬約6米、深7米、高5.8米,窟門外兩側各刻一身力士,再外側南北分另刻有護法獅子一身,均被盜鑿。南側獅子上方,刻一觀音像龕,附有造像題記:“許州儀鳳寺比丘尼真智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區(qū),永隆二年(681)五月八日成?!庇^音為立像,左手持凈瓶,右手持蓮,跣足立于覆蓮座上。
窟門內兩側各雕一身天王,足踏夜叉。正壁為一鋪五身像,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八角束腰蓮座上,這類佛座在龍門較早見于敬善寺主尊,佛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胸腹部系博帶,與敬善寺不同的是佛衣未覆壇基。佛頭作水波紋肉髻,眉間有白毫相,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二脅侍弟子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佛左側大迦葉手握寶珠,右側阿難雙手合十。均跣足立于蓮花座上,二脅侍菩薩頭部被毀,佛左側觀音手持的凈瓶及雕刻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窟外觀音造型與窟門外觀音像龕立像服飾及雕刻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窟外觀音的身姿已出現(xiàn)“S”形,這也是天龍山唐窟菩薩的常見形式。此外,正壁出現(xiàn)在弟子與菩薩之間分別刻有一身邢臺較小的供養(yǎng)菩薩。并于群像上方浮雕有52身坐于蓮花上的供養(yǎng)菩薩,這些造像因素已見于較早的敬善寺石窟。
窟頂為蓮花藻井,其外圈刊刻紀年銘文,再往外環(huán)繞八身飛天。南北壁幾乎滿刻千佛,像龕橫豎排列,規(guī)整有序,并于南北壁中間偏上的位置各刻一優(yōu)填王方形像龕。兩壁千佛最下方浮雕有樂伎、舞伎形象。
雙窟為統(tǒng)籌規(guī)劃的南北并列二窟,約建于高宗麟德、乾封年間(664—667),二窟門外左右兩側約刻有力士一身,今南洞北側力士已不存,北洞內三壁三鋪像正壁為一坐佛并二弟子,兩側壁均是一立佛并二菩薩,為三佛題材。窟門內左右兩側,各有一身天王。南洞正壁為一坐佛并二弟子二菩薩,主尊為倚坐彌勒佛,兩側壁滿刻千佛小龕,兩窟造像頭部多已被盜。
惠簡洞為中型洞窟,寬3.5米、深2.8米、高4.25米,為紀年窟,洞口內南側有造像題記:“大唐咸亨四年(673)十一月七日,西京法海寺僧惠暕(簡),奉為皇帝、皇后、太子、周王敬造彌勒像一龕,二菩薩、神王等。并德成就,伏愿皇帝圣花無窮,殿下諸王,福延萬代?!敝鞒只莺喍撮_鑿的是長安法海寺主惠暕法師,他也參與了奉先寺的開鑿。
窟內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本尊為倚坐彌勒佛,水波紋肉髻,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雙手扶膝,坐于方形壇基,本尊及弟子阿難容貌神態(tài)與奉先寺如出一轍。佛像臉部刻畫趨于女性化。
(二) 奉先寺、摩崖三佛龕諸窟
龍門彌勒佛造像在高宗以前尚不流行,太宗時期僅在小龕中有所表現(xiàn),如破窟西壁貞觀十一年(637)道國王母劉太妃造彌勒像。高宗后,隨著武則天政治勢力的擴大,龍門彌勒佛造像迅速涌現(xiàn)。永徽六年(655)武則天被冊封為皇后,并于顯慶五年(660)參與朝政,時“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圣?!蔽鋭t天實際已取代高宗行天子之權。上元元年(674)武則天被稱為天后,離稱帝僅一步之遙。佛教也為其當權所利用,彌勒因其有上生為菩薩,下生為佛的經歷而備受武則天的重視。按彌勒經典的說法,彌勒曾承佛授記,于釋迦牟尼生前即命終,上兜率天,作候補佛位的大菩薩,等待下生成佛,來到人間接替釋迦佛廣度眾生。
一系列假借佛教為武則天登基造勢的舉動隨之而來,先有垂拱四年(688)授意他人偽造多枚瑞石文曰:“圣母臨人,永昌帝業(yè)”,“三六年少唱唐唐,次第還唱武媚娘”,“化佛從空來,摩頂為授記”。載初元年(689)白馬寺僧薛懷義等偽撰《大云經》,言武則天是彌勒下生,即將以女身作天子。武則天于690年登基,長壽二年(693)薛懷義監(jiān)譯新版《寶雨經》,經文中更增加了一段文字:“爾時東方有一天子,名曰‘日光’,乘五身云來詣佛所?!鹪焯煸唬骸夷鶚労?,最后時分,第四五百年中法欲滅時,汝于此贍部州東北摩訶那國位居阿鞞跋致,實是菩薩,故現(xiàn)女身,為自在主。經于多歲,正法治化,養(yǎng)育眾生猶如赤子?!比绱?,武則天儼然已被塑造為彌勒下生佛。
龍門唐代彌勒造像,除已提及的雙窟南洞、咸亨四年(673)惠簡洞、永隆元年(680)胡處貞造彌勒500軀外,在梁文雄東、龍華寺東、破窟、極南洞摩崖三佛及東山擂鼓臺中洞正壁皆有彌勒佛造像。彌勒崇拜的興盛,當與武則天的倡導有關。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龕,應是武則天的功德,此龕位于龍門西山南部山間,在龍門石窟群中規(guī)模最大,也是唐代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有關大像龕的建造,盧舍那大佛佛座北側,唐開元十年(722)補刊的《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盧舍那像龕記》被,對此略有介紹:“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座高八十五尺,二菩薩七十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五十尺。奧以咸亨三年(672)壬申之歲四月一日,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敕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法海寺主惠暕法師、大使司農寺卿韋機、副使東面監(jiān)上柱國樊玄則、支料匠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等,至上元二年(675)乙亥十二月卅畢功。調露元年(679)已卯八月十五日奉敕大像南置大奉先寺。
奉先寺由高宗皇帝發(fā)起興建,并受到武則天的資助,今在寬36米,進深40米的崖面上,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九尊像。主尊盧舍那坐佛高17.14米(圖91),肉髻低緩作水波紋,頸部三道旋紋,著通肩衣,佛之胸部以下多已殘損。值得關注的是大佛面龐被雕刻的極具女性特征,如肉髻吃力蓬松,宛如女性束發(fā),額、鼻、嘴三庭部位較臉的寬度來看顯得較短,嘴角稚氣形地上翹,下頜尖而內收等。這種將佛女性化的處理方式,在建于673年的惠簡洞主尊身上已出現(xiàn),這應是營建者惠暕法師刻意所為,意在向世人預示,武則天是為當今如來。
在主尊右側立阿難,左側為迦葉跌足立于束腰八角蓮座之上,兩弟子外側,分別侍立文殊和普賢菩薩,兩菩薩頭戴高寶冠,身披披帛和瓔珞(圖92)。天王力士立像以佛左側一壁保存較好(圖93),天王身著甲胃,手托寶塔,雙足踏于夜叉,力士上身裸露,飾披帛和瓔珞,下身披裙,頸筋暴突,形神威猛。
力士為金剛力士之略稱,亦為護法,級別低于天王,通常以上身袒裸,身披瓔珞披帛,下身著短裙,全身肌腱暴起,為其表現(xiàn)特征。
力士作為主尊脅侍的發(fā)生時間較天王要早,南方有四川萬佛寺梁普通四年(523)康勝造像,這件背屏式造像正面,群像皆站立,為一佛、四菩薩、四弟子、二力士組合,北方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北側壁底層龕像中出現(xiàn)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組合,時間約在正始二年(505)前后。
武則天資助盧舍那大佛的興建與其扶植嚴宗有關,此宗遵奉的根本經典為《華嚴經》。華嚴宗創(chuàng)始人法藏云:“按此經是毗盧遮那(盧舍那)佛法界身云,在蓮花藏莊嚴世界海,于海印三昧內與普賢等海會圣眾,為大菩薩之所說也。凡一言一義,一品一會,皆遍十分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士,盡因陀羅網微細世界,窮前后際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無邊劫。常說普說無有休息,惟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記,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薄度A嚴經》推崇盧舍那佛,以其取代釋迦牟尼的地位,作為“法身”佛的形象出現(xiàn),并將“法身”、“報身”、“化身”三位一體歸于盧舍那佛,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世尊,諸佛皆成為他的化身。對盧舍那佛的圖像表現(xiàn),通常會在其佛衣上刻有千佛,如云岡第18窟主尊,奉先寺盧舍那的身份由碑記得以確認,身體卻未刻千佛。
在大像龕的北、西、南三壁,11身大像的間隙處,高浮雕48尊立佛,為大唐內侍省高力士、楊思勖等百余人為唐玄宗所造無量壽佛。造像記為立于北壁的《大唐內侍省功德之碑》。
極南洞位于西山最南端,洞外南壁刊刻造像題記,由殘文可知,極南洞是宰相姚崇(651—721)為悼亡母而造,完成于神龍元年(705)前后。石窟寬4米、深4米、高4.1米,窟門外南北兩壁各刻一身力士。窟內三壁環(huán)壇,壇基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組合,主尊為倚坐彌勒佛,螺發(fā),著通肩衣,坐于束腰覆蓮座上,二弟子跣足立于仰蓮座上。菩薩頭部損毀嚴重,上身裸,飾披帛、瓔珞,下身著裙,身軀呈“S”形,這種身姿的菩薩造型,在龍門西山萬佛洞外壁永隆二年(681)真智造觀音像已出現(xiàn),只是萬佛洞菩薩的性別特征仍主要反映在臉部,身軀都未作強調。極南洞的兩身菩薩像的胸、腹、胯部位對女性特征作了突出的刻畫。與天龍山唐菩薩造像極為相似,二天王足踏夜叉,與奉先寺天王相比,夜叉身軀增大,天王顯得較為弱小。
窟頂中心刻蓮花藻井,并繞六身飛天,環(huán)繞三壁的壇基高約60厘米,浮雕有伎樂人像,壇基正壁處為舞伎,為譚箜篌、琵琶樂伎,北壁壇基有彈箏、吹簫樂伎,南壁壇基為擊鼓、吹簫樂伎。
武則天于705年被迫退位,武周時代終結,唐中宗于神龍元年(705)即位,復國號唐,極南洞的開鑿時期,應是武則天在位的末期,龍門彌勒造像在武則天以后即將終結,極南洞已是龍門彌勒造像的尾聲,卻在造像因素上不失新意。
極南洞北臨八作司洞,兩窟開鑿時間相近。八作司東的石窟形制、造像風格表現(xiàn)均與極南洞相似,只是正壁主尊為結跏趺坐。北壁壇基立面刊刻有北宋“東京八作司石匠一十人”題記,石窟命名由此而來,《宋史.職官.將作監(jiān)》記載:“東西八作司,掌京城內外繕修之事。竹木務,掌修諸路水運材植,及抽算諸河商販竹木,以給內外營造之用?!卑俗魉径喘h(huán)壇立面上所刻十身伎樂,應屬北宋八作司石匠補刻。
摩崖三佛龕是一處以彌勒佛為主要表現(xiàn)題材的大型摩崖像龕,龕像處三尊坐佛局部完成外,多為石胚大形。
三佛龕依山體而建,龕高7.3米、寬16.9米、深8米,龕內正壁雕三坐佛,中尊為倚坐彌勒佛(圖94),高約6米,水波紋肉髻,著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坐于方形壇基上,衣襞覆壇,足踏蓮花。左手扶膝,右手施無畏印。兩側坐佛略矮于中尊,皆著通肩衣,結跏趺坐于方形壇基上。在三佛之間雕有一身脅侍立像,均未完工。以彌勒佛居中的三佛并坐像在龍門石窟中僅此一例,龕內無造像題記。以彌勒佛為主尊,而以兩身坐佛為其脅侍,明顯有提升彌勒佛地位的意圖,這也是武則天時期最有可能實施的。有觀點認為三佛龕的開鑿緣于武則天對彌勒佛的推崇,而龕像的中途廢棄,是因武周政權的解體所致。
(三) 大萬五佛洞和看經寺窟的羅漢群像
大萬五佛洞即東山擂鼓臺中洞,因其窟楣刊刻“大萬伍佛像龕”,故名,窟門外兩側各一身力士,石窟平面為橢圓形,寬約6米、深5.6米、高5.7米,穹窿頂中心刻有蓮花藻井,周圍刻童子、祥云、金翅鳥、伎樂天等,形象地表現(xiàn)了佛國世界奇麗景象。正壁為一鋪三身像,主尊為結跏趺坐彌勒,著通肩衣,坐于亞形壇基上,兩側侍立菩薩。兩側壁下方刻羅漢群像25身,此外,在石窟內壁上滿刻千佛,并于相應方位刻有題榜,分別有“上方壹切諸佛”,“東方壹切諸佛”、“東南方壹切諸佛”、“西南方壹切諸佛”、“西北方壹切諸佛”。內容涉及大乘十方諸佛的信仰,只是東方、西方和下方未列其中。窟門內壁下方刻有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及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石窟內在正壁及兩側壁下方,環(huán)以高約1米的裝飾帶,浮雕有25身羅漢立像,由每身羅漢身旁所刻題記,可知由壁南壁西起,羅漢依次為:“佛付摩訶迦葉第一”、 “次付阿難比丘第二”、“次付商那和修比丘第四”、“次付優(yōu)波鞠多比丘第五”、“次付提多比丘第六”、“次付彌遮迦比丘第七”、“次付佛陀難提比丘第八”、“次付佛陀密多比丘第九”、“次付脅比丘第十”、“次付富那奢比丘第十一”、“次付馬鳴菩薩第十二”、“次付毗羅比丘第十三”、“次付龍樹菩薩第十四”、“次付迦那提婆菩薩第十五”、“次付羅侯羅比丘第十六”、“次付僧伽難提比丘第十七”、“次付僧迦耶舍比丘第十八”、“次付鳩摩羅馱比丘第十九”、“次付阇夜多比丘第廿”、“次付婆修槃陀第廿一”、“次付摩奴羅比丘第廿二”、“次付夜奢比丘第廿三”、“次付鶴勒那夜奢比丘第廿四”、“付師子比丘第廿五”。題材取自北魏曇曜譯《付法藏因緣傳》。
羅漢(阿羅漢)通常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指聽聞佛陀言教的弟子,又稱比丘、聲聞。在石窟造像中,以佛脅侍弟子的形象出現(xiàn)。此外,小乘佛教中,羅漢又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專指只能以無余涅槃的方式達成自身解脫的修行者。
羅漢的觀念雖源自印度,在印度佛經中也有阿育王禮拜賓頭盧的記載,但未見雕刻或繪制羅漢的事,而羅漢信仰傳入我國,即成為佛教藝術的重要題材。中國人雕刻或繪制羅漢始自六朝,東晉戴逵、謝稚分別繪有《五天羅漢圖》和《十弟子圖》。劉宋陸探微也繪有《十弟子圖》。
中國石窟中較早的羅漢表現(xiàn)見于云岡一期第18窟,脅侍菩薩上方即刻有十大弟子,《維摩詰經卷上》“弟子品“及《翻譯名義集》“十大弟子篇”第八,記十大弟子為: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迦旃陀、阿那律、優(yōu)婆離、羅睺羅、阿難。將羅漢作為貼身左右二脅侍,北方較早見于見龍門賓陽中洞正壁造像,南方有成都萬佛寺普通四年(523)康勝造像。二弟子的身份說法不一,《長阿含經》卷一、《法苑珠林》為舍利弗和目犍連,《佛說觀無量壽經》為目犍連和阿難。釋迦牟尼涅槃后,相傳由弟子迦葉召集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并由阿難通常也被作為石窟造像中釋迦佛的左右脅侍。
羅漢除上述組合外,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已出現(xiàn)了十六羅漢造像形式,《宣和畫譜》記梁張僧繇繪有《十六羅漢像》,北涼道泰等譯《入大乘論》中有十六羅漢“取籌護法,住壽世界”的說法。唐代。玄奘所譯《法住經》,奠定了我國羅漢信仰的基礎。大萬五佛洞同時或稍后??唛T外兩側,各雕一身力士像,窟內平面呈方形,平頂,寬約11米、深11米、高9米,窟頂陰刻蓮花藻井環(huán)以四身飛天,四壁多為凈面,南、北兩壁浮雕有面積不大的小千佛及蓮花供養(yǎng)菩薩,或為后補,在南、東、北三壁底層有高約2米的裝飾帶,上連續(xù)浮雕有29身羅漢像,這也是我國唐代石窟造像中最為精美的羅漢群像。
29身羅漢的身份應是對禪宗29祖的寫照,29祖是佛教禪宗編寫的,釋迦之后,自迦葉至達摩的傳承序脈?!稓v代法寶記》載釋迦渡后29祖?zhèn)鞒袨椋哄热~、阿難、末田地、商那和修、優(yōu)波鞠多、提多迦、彌遮迦、佛陀難提、佛陀密多、脅比丘、富那夜奢、馬鳴。毗羅長老、龍樹、迦那提婆、羅睺、僧加那提、僧伽耶舍、鳩摩羅馱、阇夜多、婆修槃陀、摩孥羅、鶴勒那、師子比丘、舍那婆斯、優(yōu)婆掘、須婆密、僧伽羅叉、菩提達摩。
禪宗是中國特有的佛教宗派,視南北朝時期南印度來華的菩提達摩為東土初祖,對“佛、法、僧”三寶不予重視,主張不立文字,見性成佛,這也是看經寺不設主尊的原因,禪宗至五祖弘忍(602—675)為朝廷承認,由弘忍在湖北黃梅東山建立的道場,稱為“東山法門”,時門徒已廣布全國,其中就有后來的六祖,即南宗領袖慧能,以及北宗領袖神秀。武周時期東山法門得到武則天的支持,神秀也應邀入京,并待以師禮?;勰軇t活動于嶺南一帶,安史之亂,慧能南宗一脈乘機北上,并將北宗擠垮??唇浰驴邞俏渲軙r期神秀一系建造的禪窟。
(四) 高平郡王東與北市彩帛行凈土堂的阿彌陀佛造像
高平郡王洞位于東山萬佛溝北崖,東鄰千手觀音窟,為萬佛溝規(guī)模最大的石窟,窟室呈橫長方形的三壁環(huán)壇窟,寬約9.6米、深7米、高6米,窟門外兩側各雕一身力士,窟內正壁高浮雕一鋪五尊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分別置于同一蓮梗貫穿的五朵蓮花之上,主尊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作降魔印。五尊像下方壇基上,置十佛并坐像,均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施禪定印,兩側壁置上、下三排坐佛,計43尊,造型與正壁十坐佛相同,其中東側壁坐佛未完工。
窟內地面環(huán)繞壇基今存若干供放置可移動圓雕像的卯眼,計正壁9孔、兩側壁11孔、前壁4孔,石像已不存,在殘留的可移動佛座上,有兩則造像題記,其一:“大周之代高平郡王圖像尊儀,軀有數十,闕功未就,掩歸四大,自茲零露,雨灑塵霑,遂使佛日沉輝,人天福減,惟我香山寺上座慧澄法師,傷之嘆之,漸之愧之,愛徽巧匠,盡取其口,飾雕翠石,煥然紫金……?!逼涠骸按筇崎_元十六年(728)三月?十日,香山寺上座比丘慧澄檢校此龕莊嚴功德記,同檢校比丘張和尚,法號義琬,刻字人?;荨!鳖}記顯示,此窟初為武周高平郡王功德,其死后至開元十六年,由僧人慧澄續(xù)建。武周高平郡王據李嶠《授武重規(guī)司屬卿制》,可知為武氏家族的武重規(guī),將一鋪造像置于并蒂蓮花之上的形式,在龍門唐窟中有紀年的較早見于西山清明寺窟內高宗上元二年(675)王仁恪造一佛四菩薩像龕。
北市彩帛行凈土堂,唐代在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分別擁有全國最大的兩個行業(yè)匯集的市場,這就是西京市和東京市,西京市又由東市和西市組成,時東市內貨財已達二百二十行。洛陽亦有南、北市,據載,南市已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p>
唐代市場內已有明確的行業(yè)區(qū)別,同類經營者之間的組織為行會,并有行頭,行頭眾多,諸如米行、肉行、油行、炭行、生鐵行、大衣行、織錦行、金銀行等。龍門唐代窟龕中依據造像題記,可知其中就有行社成員的功德,如位于西山古陽洞北側始建于永昌元年(689)的“南市香行社龕”,古陽洞上方的造于天授二年(691)的“北市絲行像龕”,再就是位于古陽洞南側建于武周時期的“北市彩帛行凈土堂”。
“北市彩帛行凈土堂”刊刻于窟楣,石窟為橫長方形,深約1.7米、寬3.1米、高2.2米,平頂、正壁及兩側壁環(huán)壇,今窟內已無造像,壇基上遺留的11各八角形凹槽,其中正壁五個,兩側壁分別為三個,應是當初擺放可移動造像的位置。正壁北側有武周延載元年(694)《王寶泰、趙玄績等造西方凈土佛龕記》題記,題記明確了窟內11尊造像為“阿彌陀佛三鋪并侍衛(wèi)”,正壁南側刊刻鳩摩羅什譯《佛說菩薩呵色欲法經》,并付發(fā)愿人名單。窟門外南北側壁刻有小龕及三品九生往生圖,今存“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及“下品下生”。
在中國石窟造像中,三壁三佛是經常表現(xiàn)的形式,組合多為三世佛或三身佛,具體辨認每尊佛的身份,若題記或圖像顯示不明確,則十分困難,這其中還有石窟造像的開鑿者,不一定完全依據佛經行事,也增加了辨識的復雜性。對凈土堂原有分置三壁的三鋪造像主尊身份的確認,就是這種情況。僅以題記字面理解,三壁主尊皆可為阿彌陀佛,即三身佛,佛經認為一切如來有三種身,即真身、應身、化身。隋慧遠《觀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講到上、中、下三品之人往生西方凈土世界時,阿彌陀佛現(xiàn)身的不同:“依如大經,上品之人見佛應身來迎接,中品見化,下品夢睹,不辨化應。真身常寂,無迎接相。”
有關三佛題材的表現(xiàn),南北朝時期的三世佛,由過去佛迦葉、現(xiàn)在佛釋迦及未來佛彌勒組成,北朝末以后,阿彌陀佛取代過去佛,形成釋迦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新三世佛的組合形式。據此,凈土堂中三佛如設想為一正壁主尊置阿彌陀佛,左右兩壁主尊分別為彌勒佛和釋迦佛的新三世佛組合亦可。
(五) 龍門東山密宗造像
龍門東山擂鼓臺三洞造像及萬佛溝千手千眼觀音龕、千手觀音窟均為唐代密宗造像,其中擂鼓臺中洞和南洞兩尊圓雕大日如來像為清末由龍門某寺移放進去,并非石窟原物,1982年搬出,陳列于擂鼓臺院文物長廊內。北洞系密宗經營,窟形呈馬蹄形,穹窟頂,高4米、寬4.9米、深5.4,窟頂飾蓮花藻井,環(huán)繞四身飛天??邇热谌龎?,正壁主尊結跏趺坐于亞形壇基上,佛作螺發(fā),戴飾有化佛的寶冠,以及項飾、臂釧、瓔珞等,著右袒袈裟,南壁大佛今已不存。北壁佛結跏趺坐于亞形壇基上,佛作螺發(fā),著通肩衣,窟門內壁南側雕八臂觀音,頭為后人補塑,北側為四臂觀音,頭毀。
擂鼓臺三洞均為供奉密宗大日如來的石窟(圖95),大日如來即大日佛,為樊名摩訶毗盧遮那的意譯,摩訶意為大,毗盧遮那意為日。密宗認為,宇宙的一切均是大日如來的表現(xiàn),大日如來也是密宗金剛界和胎藏界的主像,開元三大士中善無畏傳授以胎藏界為主的密法,所依經典為《大日經》,重在表現(xiàn)大日如來之理性,認為理性猶如胎兒享受母體的關愛,人的一切悟覺可用佛的慈悲培育出來。金剛智、不空所傳為金剛界密法,主要依據《金剛頂經》,重在強調大日的智慧,將其比同金剛,用以摧破一切煩惱。
金剛界大日如來的形象,作菩薩形,寶冠中有五化佛,結大智拳印。胎藏界大日如來亦作菩薩行,戴結發(fā)于頂形冠,施法界定印。擂鼓臺北洞主尊寶冠飾有化佛,應為金剛界大日如來??邇葍捎^音,似為密教不空羂索觀音形象,“羂索”為絆取野獸所用的繩索,“不空羂索”為不落空之羂索,取意觀音救渡眾生無有遺漏。佛經中的不空羂索觀音形象有三面兩臂、四面六臂、一面四臂、一面八臂等多種?!恫豢樟\索神變真言經》卷五《羂索成就品》講到供養(yǎng)不空羂索觀音之益處:“當調伏邪惡人者,誦念真言輪旋索者,當則順伏。”“若欲龍,天降澍雨者,及止雨者,如法作壇,供養(yǎng)像索,視天誦念真言旋索作法,須雨則雨,須止則止。若欲攘除一切災疫病者,于高樓上或高山頂,誦持真言七遍,輪擲羂索,一切災疫惡風雹雨,則皆除散。”不空羂索觀音像也由此在唐代得到較多的表現(xiàn)。
擂鼓臺石窟并無紀年,圍繞北洞周圍還有幾處小像龕,其所處位置來看,應是主窟開造之后所為,其中劉天洞也是密宗題材,窟楣有“天授三年(692)三月八日”紀年銘。這一現(xiàn)象值得關注,善無畏和金剛智分別于開元四年(716)和開元七年(719)由天竺來到長安和洛陽,而密宗本經《大日經》及《金剛頂經》的譯出更是開元十一年以后的事。擂鼓臺三洞及周圍小龕的建造時間應發(fā)生在“開元三大士”來華之前的武周時期。如此漢地對密宗題材造像的表現(xiàn)在善無畏等密宗大師來華之前就已出現(xiàn)。
龍門唐代千手千眼觀音龕和千手觀音窟,位于萬佛溝北崖,前者龕高約2.4米、寬1.77米、深0.35米,龕內觀音立像已嚴重風化剝蝕,高約2.3米,為三眼十二臂,額上刻有一眼,頭戴化佛寶冠,上身袒露,飾披帛和瓔珞。十二臂曲伸動作各異,皆戴臂釧,掌心均刻一眼。此外,在三眼十二臂觀音周圍,還刻飾無數小手臂,呈孔雀開屏放射狀。
千手觀音窟高約1.33米、寬1.6米、深1.3米,窟內正壁造像已不存,西壁雕千佛,東壁原浮雕有千手觀音像,今已不存,只留有圍繞主體形象的手臂及千手,呈放射狀排列。
千手千眼觀音又稱千手觀音、千眼千臂觀音等,是密宗造像中的重要題材,為三十三觀音種變化身之一,唐伽梵達磨譯《佛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我時心欲喜故,即發(fā)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今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fā)是愿文,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庇嘘P千手觀音的圖像表現(xiàn),依據佛經表述,可分為千手千眼和四十手眼兩種。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記為千臂:“面有三眼一千臂,一一掌中各有一眼”,“菩薩頭著七寶天冠,身垂瓔珞”。蘇縛羅譯《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一說為四十手:“惟今略說四十手法,其四十手今分為五,何等為五:一者如來部,二者金剛部,三者摩尼部,四者蓮花部,五者羯嚕摩部。一部之中,各配八手,合為四十”,“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薩,是諸菩薩身皆金色,具諸相好如觀自在,亦于頂上具十一面,各于身上具足四十手,每手掌中有一慈眼,二十五菩薩各具四十手目,合為千手千眼。”千手千眼觀音由于在佛經中被譽為“菩薩降魔身中最為第一”而受到特別的尊崇,在四川、莫高窟均有出現(xiàn),甚至波及新疆枯木圖拉石窟,延續(xù)至五代、兩宋歷久不衰。
有關唐代密宗觀音造像,河南滎陽縣大海寺敦煌莫高窟及江蘇揚州瓜州均出土有六臂十一面觀音立像,又稱大光普照觀音。十一面相,由本面加上刻于發(fā)髻之上的十面相而成,對后十面的組合安排程式不一,據耶舍崛多譯《佛說十一面觀神咒經》,通常前三面作菩薩面,左三面作瞋面,又三面作菩薩面,后一面作大笑面,頂作佛面。不空譯《十一面經》為本面左右各一面,其上有五面,再上為三面,大海寺出土十一面觀音中發(fā)髻上正面雕八面,頂作佛像,左耳為瞋面,右耳為菩薩面,其分布與《十一面經》基本一致。六臂姿態(tài)分別為:兩手于胸前合掌,又兩手作說法相。揚州出土造像并無紀年,與大海寺十一面觀音約造于唐穆宗長慶年間(820—824),而莫高窟此類造像呈現(xiàn)在初唐的334、321窟。這樣看來,中土對密宗題材的表現(xiàn)的確要早于“開元三大士”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