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
Product display
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
Cases
聯(lián)系我們
Contact Us
羅桑扎巴是指誰? 2025-01-23
俱利伽羅龍王是指誰? 2025-01-21
大力金剛的來歷及傳說 2025-01-20
大笑金剛明王是指誰?大笑金剛 ... 2025-01-16
烏樞沙摩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5
大輪明王是哪位明王? 2025-01-14
愛染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2
孔雀明王是指哪位明王? 2025-01-11
甘露軍茶利明王父母雙尊的來歷 ... 2024-12-15
不空成就如來父母雙尊是指哪位 ... 2024-11-25
發(fā)布時間:2019-09-02 10:06
漢魏時期非標準佛像的著衣樣式
漢魏時期,與標準佛像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一類非標準佛像,這些佛像雖具有佛像的某些特征,如肉髻、白毫、手印、項光等,但衣著表現(xiàn)各異,且均非袈裟。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或是佛像與中國本土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造像交糅的產(chǎn)物。有一點是明確的,即同期這類佛像衣著在形制和形態(tài)上均異于佛教中的“三衣” ,這與西晉以后佛像衣著的多樣化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西晉后的佛衣形制本質(zhì)上仍屬三衣,只是因披著方式的不同產(chǎn)生了多種樣式。而漢魏時期的佛像衣著在形制和形態(tài)上均未呈現(xiàn)出三衣應有的特征。
漢魏時期出現(xiàn)的這一類非標準佛像,現(xiàn)有考古資料顯示,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沿運河北上的蘇北、山東地區(qū)。1953年發(fā)掘的山東沂南東漢畫像石墓中八角擎天石柱上端刻有兩身飾有項光的立像,柱上還刻有西王母、東王公及許多禽、獸和羽人圖像。俞偉超先生認為此畫像石上的圖像所反映的宗教內(nèi)容、分布格局均與內(nèi)蒙古和林格兒小板申M1前室頂部壁畫相同,因此鑒定沂南兩飾項光的立像為佛像。
從古印度佛像及律典對沙門著裝規(guī)制來看,這兩身立像語標準意義上的佛像相去甚遠,為唯其項光表名具有西來神祗的身份。二像上衣著有袖短衣,下身內(nèi)有長褲,外披裙,腰系帶飾,其衣著特征部是標準佛像所應具備的,因此學界亦稱二立像為“項光童子”或“童子項光像” 。
20世紀70年代,在江蘇焉有邳州燕子埠鄉(xiāng)出土的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紀年墓中,出土一身鎏金銅雕像。此像為單體造像,左手撫膝,右手施無畏印,束發(fā)于腦后,跪姿,雙腳在像背得很得體。衣著方面,內(nèi)衣識別不清,外衣著交領(lǐng)右衽有袖大衣。此像唯有手印顯示其是一尊與佛教有關(guān)的造像,原始報告中將其斷為佛像。
交領(lǐng)大衣為中國傳統(tǒng)儒服,是有領(lǐng)有袖的成衣,而佛所著袈裟展開為一塊大布,披著時不會在手腕部形成袖口。元嘉元年這尊像蓄髭,在犍駝羅佛教造像中,施無畏印的佛和菩薩均有蓄髭的現(xiàn)象。此外,跪坐也是南北朝以前中土的習俗,這也是古印度佛教造像所不見的。與邳州這身造像外觀特征相似的,還有安徽銅陵出土的被認為是東漢時期的跪坐像??梢娺@種表現(xiàn)形式的造像在當時有著一定的廣泛性。
一些部甚規(guī)范的佛像造型,亦出現(xiàn)在約3世紀中期前后南方吳地制造的佛飾銅鏡上,這些銅鏡大多分藏于日本、歐美博物館及美術(shù)館內(nèi),其中以藏于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的一枚畫紋帶佛獸鏡為代表。造像在鏡背以十字對稱的方式分作四組,共計十身造像。造像組合有二尊和三尊像,其中兩組造型相似,并互為對應。除一尊坐像為高肉髻外與均作雙髻。四組造像中的主尊均有項光。造像衣著呈現(xiàn)如下共性:1.上衣衣紋胸前作U形;2.腰系帶飾;3.身披帛帶。帛帶的走勢均為由右肩下垂至腹部以下,再上行搭于左肘。
上衣衣襞作U形紋,是貴霜迦膩色伽以后犍駝羅和菟羅“通肩式”佛衣的特征。而在外披大衣上束腰帶不見于印度佛像,也未在之后的中土造像中出現(xiàn)。
身披帛帶,在印度、中國均為菩薩或飛天的服飾特征,犍駝羅1至3世紀的菩薩造型通常上身右袒或赤裸,下身著長裙,披帛纏身樣式不一,但根本是要先將帛帶繞于左后臂,十字交叉于腋下,其后對分出的兩股帛帶作多種形式繞身敷搭。武昌蓮溪寺吳永安五年(262)校尉彭盧墓中的菩薩像,在其裸露的上身即披有帛帶。
頂作雙髻不見于印度佛教藝術(shù),而是中土漢代舊有的發(fā)式,并成為南北朝時期菩薩造型的常見形式。
確定這枚銅鏡中十身造像的身份仍是問題,有觀點認為主尊為佛,脅侍為菩薩。不同屬性造像因素的糅合,給圖像學層面的身份鑒定帶來了困難,若將飾有項光的主尊視為非標準意義上的佛像仍是可行的。
此外,這四組造像所呈現(xiàn)的幾個特征值得關(guān)注,這可能關(guān)系到中國后世佛教造像因素的成因。其一,中國菩薩頂作雙髻較早見于成都西安路齊永明八年(490)坐佛左側(cè)菩薩,及成都商業(yè)街齊建武二年(495)坐佛右側(cè)菩薩,而其源頭似可追溯于三國時期午地造像。
其二,銅鏡上造像的帛帶走勢呈現(xiàn)一致性與程式化,即帛帶由右肩下,再向上搭與左肘,這在同期佛飾銅鏡中并部鮮見。約在5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風行于中土南北的“褒衣博帶飾”佛像,其袈裟右領(lǐng)襟的運行軌跡,即與三國時期吳地佛飾銅鏡造像中的帛帶走勢相同,這是否是導致“褒衣博帶飾”佛像袈裟披著方式產(chǎn)生的原因之一。
其三,十身造像的衣著相同并具有程式化,上身圓領(lǐng)大衣應屬袈裟,這可以經(jīng)由造像右手下方?jīng)]有交合的袖口得到體現(xiàn),而于外衣之上系腰帶,在孔望山編號X71立佛上也可見到。佛像飾以腰帶,似乎成為中土佛教造像的一種偏好,這可能與華夏名族崇尚褒衣博帶服飾存在某種關(guān)聯(lián),漢地約5世紀末出現(xiàn)的“褒衣博帶飾”佛像,其特征之一就是胸系帶式,而其淵源似乎也可以追溯至漢魏時期的佛像。
已有的漢魏時期具有佛像某些特征的造像,并部限于佛像類,在同期出頭的諸多殉葬俑中,也能見到諸多百、白毫的特征,如四川忠縣涂井5號濁漢崖墓中還出土了60余身陶俑,有10余件額上眉間有白毫相,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但頭部多飾花冠,身著交領(lǐng)衣,此部見于印度佛教藝術(shù)表現(xiàn)。由于同一墓中已有明確的佛像造型,此類飾有白毫相的陶俑,只能視為非佛像造型。此外,此外武昌蓮溪寺孫吳永安五年墓、湖南長沙金盆嶺西晉太安元年(302)墓等均有數(shù)量不等的白毫俑出土,將俑飾以白毫不見于印度,應是國人的發(fā)明,這種對佛的特征近乎濫用的現(xiàn)象,雖可理解為國人對佛教造像初級認識的體現(xiàn),同時可能蘊涵了對 外來佛像名族化認識或改造的需求。而真正成功意義上的改造則發(fā)生于東晉、十六國時期。